|
7日晚間,臺灣臺北、高雄兩市“市長”及市“議員”選舉結果揭曉,由於這次選舉被賦予極高的政治意涵,因此,對於未來臺灣政黨的發展與互動,尤其是對於2004年臺灣“總統”選舉,都將構成極其深刻的影響。
選舉結果至少顯示出如下幾項重要結論:
第一,陳水扁當局遭受沉重打擊。此次選舉,臺北市國民黨的馬英九得票數高達87萬餘張,得票率高達64.1%,而民進黨的李應元則分別僅為48余萬張與35.9%。高雄市黃俊英雖然落選,也僅與謝長廷票數相差2萬餘張,得票率相差3%左右,尤其臺北市馬英九比對手足足多出近40萬張票,對陳水扁當局是一沉重的打擊。
不但如此,選舉結果還顯示出陳水扁當局的基礎出現了值得關注的鬆動。由於陳水扁執政兩年來的劣跡,激發了人民普遍的不滿,陳水扁施政滿意度跌到僅三成余空前低谷,結果在選票上呈現了出來。臺北市大同、北投等5個選區,歷來是民進黨鐵票區,歷次選舉均是支援民進黨者佔絕對多數,此次選舉竟然全部為國民黨攻破,全部變成支援國民黨者高於民進黨者。高雄市各區也有類似變化的徵兆。這表明民進黨的氣勢有所壓抑,國民黨的聲勢有所上升。這對於明年陳水扁施政走向與2004年“總統”選舉,都將構成重大的影響。
第二,臺灣北藍南綠格局更明顯。此次選舉,藍軍在北面大獲全勝,而南面卻依然惜敗,原因很多,但維持了臺北市馬英九、高雄市謝長廷的現狀,説明瞭臺灣選民結構與南北對立格局不但沒有發生根本改變,某些方面反而更形突出了。因此,民進黨的實力依然不可低估。臺灣南部民眾的“民進黨情結”尚未因陳水扁施政失敗而發生明顯的逆轉。
第三,藍軍的整合依然令人憂慮。高雄市黃俊英以微弱票數落選原因很多,最重要的原因是國民黨與親民黨不團結,最後雖然勉強整合,一則為時太晚,二則出於各自的私利,明爭暗鬥所在多有。因此,選舉的結果本身以及選舉過程,説明瞭藍軍的勝利不儘然是由於國民黨、親民黨變強了,而是民進黨執政太差的結果。如果2004年“總統”選舉,藍軍無法整合,或遲遲被迫整合,依然是政治人物個人與政黨利益優先,則藍軍要戰勝綠軍,實現再一次“政黨輪替執政”,依然並不樂觀。
第四,新黨與臺聯黨的兩極變化。新黨自上次“立委”選舉全軍皆墨之後,媒體上已沒有聲音,但此次在臺北市“議員”選舉中提名6人,當選5人,而臺聯黨則全軍覆沒,不但保證了未來新黨的生存與發展,也顯示出極端“臺獨”在臺北市沒有市場。李登輝拼老命南北奔波,結果僅在高雄市讓臺聯黨當選2名市“議員”,表明李登輝在臺灣人民中的影響力已經日薄西山。由於最近發生一系列弊案都牽涉到李登輝,導致“李登輝光環”已趨於喪失。李登輝冰山既倒,臺聯黨的未來也就可想而知了。這對於島內的“臺獨”勢力,無疑是重大的打擊。(作者為福建社科院臺灣所所長、研究員、臺灣問題專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