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臺灣-臺灣北高兩市市長選戰-相關報道
相關報道


 

兄弟登山 各自努力——從北高選舉看藍綠之別的迷思
 
 
  來源:      日期:2002-12-08 10:31

    一場原本應該以民生議題為主的地方首長選舉,演變成意識形態化的“藍綠對決”,似乎已經成為臺灣民主政治的宿命。
  今年臺北和高雄的市長選舉,在短短的一個月內,已經牽動臺灣2004年“總統”大選的神經。連戰和宋楚瑜喊出對陳水扁投不信任票;陳水扁和李登輝也強調要保衛“民主”(綠色陣營/民主進步黨),防止“復辟”(藍色陣營/國民黨)。
  如果把這次選舉的結果用來預測臺灣未來政情的發展,臺北市的戰場得看馬英九會以多高的票數當選。換句話説,民進黨是否能固守“基本盤”。
  陳水扁在1994年以44%選票當選市長,扣掉中間選民,估計民進黨有約30%的鐵票。李應元的民調一直停留在20%上下,要是他無法突破,對陳水扁將會是一個警訊。
  高雄市則看謝長廷是否能打贏“政權保衛戰”。高雄市是臺灣民主運動“美麗島事件”的發源地,對民進黨有高度的政治象徵意義。高雄市所在的臺灣南部也是民進黨的傳統基地,謝長廷如果落選,對陳水扁和民進黨的衝擊將無法估算。
  這兩場選戰層次的拉高,各主要政黨和政治人物在選舉過程中的言行,也顯示了用“藍綠對決”這個概念來理解臺灣政局的缺憾。
  包含國民黨、親民黨和新黨的所謂“泛藍陣營”,其實並不是鐵板一塊。撇開國民黨和親民黨對2004年“總統”寶座的企圖心,兩黨的矛盾在這次市議員選舉中已暴露無遺。
  國民黨在臺北市52個市議席只提名20個候選人,親民黨卻一口氣提名了17人,加上新黨的6人,“泛藍陣營”已經有43人,他們爭取的支援選民都有高度的重疊性,面對民進黨提名24人,臺聯黨7人,勢必造成同室操戈的現象。
  宋楚瑜大動作的下跪拜票,表面上跪的是馬英九的市長票,暗地裏拜的卻是親民黨的市議員候選人票,對國民黨和新黨市議員選情,必然造成衝擊。
  同樣的,民進黨在應付“泛藍陣營”挑戰的同時,也得防著同是“泛綠陣營”的臺聯黨來搶票。
  李登輝在和陳水扁同臺為謝長廷高喊“當選”之後,便在臺聯黨高雄市議員的群眾大會痛批現“政府”治國無方,反映了兩黨的同床異夢。
  牽涉前後兩朝,跨越藍綠陣營的“新瑞都”弊案在競選期間升溫,李登輝的名字出現在檢察署要偵辦的名單上,揭露了陳水扁與李登輝的貌合神離,兩人未來關係如何發展,也將影響“泛綠陣營”內部的互動。
  在2000年,連戰和宋楚瑜相爭,陳水扁得漁利而上臺。“泛藍陣營”要避免歷史在2004年重演,就必須“整合”。
  馬英九如果在這次選舉中獲得壓倒性勝利,將可能在“泛藍整合”裏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宋楚瑜要問鼎下屆“總統”寶座,就無法回避這個問題。
  宋楚瑜下跪拜票的大動作,因此激發了不同的解讀。
  馬英九的競選策略是淡化藍綠對決的色彩,打破意識形態的隔閡,爭取最大的支援。據馬英九競選總部估計,這個策略所累積的15%中間和泛綠選票,因為下跪效應而會流失10%以上。
  但是馬英九如果高票當選,宋楚瑜也就記上一功,留在2004年“討價還價”。
  今年臺北、高雄選舉,或許可以讓我們跳出“泛藍”、“泛綠”一刀切的迷思,用新的角度審視臺灣的政局。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聯合早報》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