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臺灣-臺灣北高兩市市長選戰-相關報道
相關報道


 

"泛藍軍"整合對北高市長選舉的影響
 
 
  來源:      日期:2002-12-06 10:18

    年底臺北、高雄市長及兩市市議員的選舉日漸逼近,臺灣政壇上藍綠兩大陣營開始進入白熱化的對峙局面。面對具有執政優勢的“泛綠軍”,在野的“泛藍軍”加緊了合作的步伐。“泛藍軍”的主力國親兩黨,從高層對此次選舉達成共識到具體推進合作,歷經了一個曲折的過程,目前已造成相當聲勢,對“泛綠軍”形成一定威脅,但其結果如何,尚有多種因素制約,後續有待觀察。
一、“泛藍”整合乃大勢所趨
“泛藍軍”整合是自2000年“核四”風暴後就成為“泛藍”支援者的強烈呼聲和三黨高層的共識。“泛藍”整合的推展,既有臺灣政治體制結構上的可能性,又有著三黨理念契合的基礎,更主要的是三者同為在野黨,為爭取更多的利益和資源,居於高度重疊的政黨基礎,具有合作的迫切性。年底選戰既是對民進黨執政兩年多的一次大檢驗,更是2004年“大選”的“前哨戰”,因此,藍綠兩大陣營均以“準總統大選”來看待,十分重視。
目前,“泛藍軍”合作的既有基礎主要體現在策略聯盟和選舉聯盟兩個方面。策略聯盟,即立法合作,指的是“泛藍軍”利用其在“立法院”中的多數,在重大的政策、議題上採取一致行動,以制約民進黨的施政行為,其目的在於提高在野黨的政策影響力,以迫使民進黨做出妥協,釋出部分權力與其分享。選舉聯盟,從根本上説,是國、親、新三黨為避免重蹈“泛藍軍分裂慘敗,民進黨從中漁利”的覆轍而在選舉中進行的合作,其目的在於謀求各自政黨利益的最大化。三黨一方面為避免惡質競爭而合作,另一方面又為提升自身實力而競爭。因此,選舉聯盟對“泛藍軍”,既有合作也有競爭,即所謂的“競合”關係。
去年底選舉後,“泛藍軍”整體實力仍在,但新黨泡沫化,國親兩黨各有消長:親民黨吸走了一批票源,在“中央”層級的實力有所增長;國民黨在基層尤其是中南部的實力仍明顯強于親民黨。“泛藍”陣營年底選舉合作正是在這一新的態勢下進行的。此次北、高市長選舉與北、高市議員選舉,“泛藍”合作的主角是國親兩黨,其中具有指標性的“重頭戲”是前者,兩黨也志在於此;而後者作為合作的一部分也不可或缺。
二、“泛藍”整合一波三折
市長選舉合作方面,國民黨在今年1月就釋出“泛藍整合收復高市”;2月,又明確表示“泛藍整合鎖定北高市長”,均未立即得到親民黨的正面回應。3月下旬,兩黨秘書長開始溝通,合作開始進入兩黨互動狀態。
“泛藍軍”在臺北的合作較為順利,整體上與臺北市選情利於“泛藍”有關。馬英九的“超人氣”無人能比,成為“泛藍”上下所認可的臺北市長候選人。但親民黨起初仍有所保留,稱“關鍵是人選要對”,直到4月才正式錶態全力支援。不過,面對“泛綠軍”的全力“打馬”,“泛藍”內部從高層、“立委”到基層均較為一致,給予反擊。而同時,作為回報,馬英九也忽略國民黨內部的某些反對聲音,積極為親民黨的市議員候選人站臺。
“泛藍軍”在高雄的合作則十分艱難。從基本面看,“泛藍軍”在高雄市的總票數並不比“泛綠軍”少,民進黨從2000選舉到2001年底“立委”選舉的得票數下滑了13%,因此只要“泛藍”整合成功,形成一對一的對決局面,就有贏的機會。而國民黨在高雄市的基層實力和票源明顯優於親民黨,有參選意願的人數也不少。但由於缺乏“重量級選手”,黨內高層有意“取北讓南”。親民黨則不願在北高市長選舉中均“缺席”,先推出副主席張昭雄參選,但由於種種原因,其參選意願不高,因此協商難有進展。施明德的加入和張博雅的突然宣佈參選,使得局面更為混沌。之後,兩黨高層有意共推張博雅,但均遭到黨內強烈反彈。8月中旬,國民黨高雄基層和本土勢力均明確表示反對,部分“立委”甚至計劃串聯要求全面更換黨內權力決策核心。在強大的壓力下,國民黨中央“左右為難”。親民黨內也有不同聲音,“立院”黨團幹事長劉文雄警告,如果國親共推張博雅,兩黨都會面臨分裂危機。於是,8月初國民黨九人小組推薦黃俊英,並擬訂下一步與親民黨共推一人代表兩黨參選,但遲滯不前。10月中旬,國民黨中常會決定支援黃俊英,親民黨仍表示,對連宋會共同敲定支援張博雅的立場並未鬆動。眼見時間日益緊迫,國民黨在10月底以“推薦”而非“提名”的方式推出黃俊英參選高雄市長,仍保留一定的協商空間。親民黨則持模糊態度,表示願意繼續推進整合。實際上,兩黨在高雄市長的人選整合上已告破局。
在市議員選舉方面,國、親、新三黨均建立共識,將避免重演去年底“立委”選舉中兩黨候選人自相殘殺的局面。但事實上,三黨均高額提名,再次出現參選爆炸的情況,激烈的競爭將不可避免。尤其在臺北市,“泛藍”陣營票源衝突嚴重,國民黨面臨著第一大黨保衛戰的重任,親民黨則是其成立後的第一次參選“直轄市議員”,對新黨更是“本島最後一畝地”。在應選的52席中,“泛藍”三黨就提名47人,其中大安、文山兩個選區,有25位參選人搶11席,其中有“泛藍”傾向的就有18人。因此,三黨談人選合作幾乎不可能。
三、“泛藍”整合前途難測
“泛藍軍”合作的前景,受到多方面的影響,從島內政局和政治生態來看,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個是朝野政黨的互動程度。如果執政的民進黨能與“泛藍”進行某些妥協,在重大的政策、議題上有所讓步,將會軟化國親兩黨策略聯盟的“堅密度”,反之則加強。目前看來,雙方互動的程度不佳,因此在策略聯盟上國親兩黨尚有合作空間。但在選舉方面,由於朝野意識形態和基本理念的差異、利益的對立,國親兩黨主觀上仍有很大的合作意願。
二是現實政治利益的牽絆。選舉方面“泛藍軍”內部存在即競爭又合作的關係,在具體的操作上也困難重重。三黨高層的願望和基層支援者的期待能否落實,涉及到三黨中央能否有效地調配地方和個人的利益,彌合利益衝突。事實上,在市長選舉方面,國民黨希望能夠南北通吃、南北雙贏;親民黨則希望能實現“南宋計劃”,拉高聲勢;兩黨均希望借年底選舉合作為2004年大選製造氛圍,積蓄實力。而新黨也希望能“分一杯羹”。在現實的利益下,三黨各有盤算,註定了合作的艱難。
三是年底選後政治生態的變化。依目前的情勢來看,馬英九連任機會很大,臺北將繼續成為“泛藍”的大本營;高雄市的選票被在野參選人分割後,有利於謝長廷的連任,但“泛藍軍”尤其是國民黨能否成功操縱棄保,也將直接影響選情。總體上,國民黨在此次選舉合作中佔據有利地位,直接增加其2004年選舉合作的籌碼。可預見的是,國親兩黨都不會放棄2004年的選舉,而國民黨內部的整合還有待加強,親民黨的政黨互動策略則將更為靈活,國親合作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
綜上所述,“泛藍軍”以各自的現實政治利益為出發點進行又一輪的選舉合作,面臨諸多影響因素,合作是否成功,選後的“國親”合作又如何發展,對臺灣政局影響如何,將值得進一步的觀察和思考。
(本文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中國網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