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臺灣-臺灣北高兩市市長選戰-相關報道
相關報道


 

專家學者解讀臺北市長選舉辯論會後民調結果
 
 
  來源:      日期:2002-11-11 07:58

    台灣網11月11日消息 臺北市長選舉首度電視辯論會舉行後,有學者認為電視辯論扮演堅定支援者的“強化角色”;也有專家從臺北市選民結構,質疑民進黨選戰主題鎖定“市政議題”是否恰當;不過也有人看好民進黨臺北市長候選人李應元的後勢。

  據臺灣媒體報道,這場“從臺北市長辯論後看未來選情”座談會昨天在臺大舉行,由《臺灣日報》總編輯莊豐嘉擔任主持人。會中首先公佈由山水民調在這次臺北市長選舉電視辯論會後所做民調數據,並分析了臺北市長候選人馬英九、李應元兩人民意支援度的消長情況。

  政治大學廣告係教授鄭自隆表示,馬、李兩人的表現都不錯,只是距選舉不到一個月,電視辯論會的舉行時間稍晚,只能強化既定支援選民的支援結果,對於改變選票空間有限。

  稍後發言的佛光大學傳研所副教授李利國也持相同看法。不過,他認為,從民調數據顯示,馬英九所增加的支援百分點可能有些誤差,似乎不表態、未決定的支援者已經表態了。但李利國強調,任何一項民調都不能反映選民結構全貌,這有賴長期性、普遍性、累積性的觀察。

  《當代》雜誌總編輯金恒煒指出,雖然這次電視辯論中包括松山機場遷建、巨蛋的興建等市政議題都有相當的辯論空間。但他以最近幾次的市長、“立委”、“總統”等北市選舉結果來看,基本上以臺北市“泛藍勝過泛綠”的選民結構,北市的泛藍選民是在選“代言人”,所以他質疑民進黨選戰主題鎖定“市政議題”的策略是否恰當。另外,金恒煒也以這次美國期中選舉,全美傳媒事前的民調並不正確,進而質疑是否傳統的民調方法跟不上選民脈動。

  “中研院社科所”教授徐永明則提出“李應元後勢看好”的觀點。他以前後兩次民調數據中,雖然馬、李兩人在各自支援選民投票傾向、數據都沒有重大變化。但是相較馬英九傳統泛藍表態選民數據接近飽和,而李應元卻還有二成的開拓票源空間。

  《臺灣日報》6日、10日兩度委託山水民調進行市長選情電話訪談民調,有效樣本達1069個。根據民調數據,整體而言,看過辯論會者有六成的人認為馬英九表現較好;兩成的人認為李應元表現較好。就選民支援度來看,兩位候選人的民調結果都略有上升,顯示辯論會增強了民眾表態支援人選意願。(晨風)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