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中斌、蘇嘉宏(Chong—ping lin,ph.D. Chia—hung Su,Ph.D)
中文摘要:“和平崛起論”作為中國大陸官方目前所建構中的國家發展戰略,最早由前中共中央黨校校長鄭必堅提出,認為應該利用目前世界和平大好時機崛起,減少國際阻力。“和平崛起論”強調“非對抗手段”,重視“理性民族主義”,對美國發展以合作為主軸的關係,同時加強以“非軍事手段”,處理臺灣問題。“和平崛起論”的基本假設是利用世界和平大好時機,靠中國大陸自身的力量謀求發展,認為中國的崛起離不開世界,而和平崛起必需有相當長的時間強調以不稱霸,不靠軍事對抗方式,特別強調與亞太周邊國家達和平共贏目標。其主要論點有“和平符合國家利益”,“強調睦鄰(政治)、富鄰(經濟)安鄰(軍事)”、“訴諸非對抗性手段”、“重視理性民族主義,推出以和為貴論調”、“臺灣問題需大國幫忙”等。
中文關鍵字:和平崛起,國家發展戰略,兩岸關係
英文關鍵字:PeacefulRise Natia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Bicoastal Relationship
一、和平崛起論的理論緣起
長期以來,目前處於分離狀態的兩岸關係,美國是主要的因素,美國在“一個中國”政策的核心內涵是維持海峽兩岸關係現狀的“不統不獨”,在這種現狀下謀求美國自身的最大利益。當美國向中國大陸承諾“不支援臺獨”的同時,美國會同時提出類似全球反恐的戰略需求;當美國向臺灣提出反方向的保證時,軍售或其他經濟上的期待,也會被提出。美國試情況而定地或者傾向中國大陸,又或者傾向臺灣,只是基於美國自己長期的國家利益所制定、執行的對華政策的一時性面貌。中國大陸是一個崛起中的大國,美國則是當前世界超強,當遏制中國的呼聲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政學界提出之際,中國大陸這時相應而冷靜地提出了和“平崛起論”。
中國大陸自一九八0年代起即同時致力於對內的改革與對外的開放政策,主力放在積極發展經濟上,借助低廉勞工與廣大市場吸引了全球的大量外資,促使經濟貿易相當長的時期中持續大幅度成長。經濟勢力使得中國大陸更有餘裕得以挹注大量預算在國防領域,研購先進武器裝備,加速國防現代化,此一趨勢已使得美國、中國大陸周邊國家或地區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政治、軍事與經濟的”被威脅感”,從而遵致“中國威脅論”興起,且至今始終未能稍于緩減,為消弭此一負面聲浪,以大陸中共中央黨校鄭必堅前副校長為代表所提出的“和平崛起的中國”理論(認為中國大陸之崛起係以“不稱霸”,不“靠軍事對抗”,而採互“利雙贏”之和平決策),受到包括國家主席胡錦濤等在內的高層青睞,遂組織理論團隊,有系統地組建戰略方針,對外化解“中國威脅論”與“中國崩潰論”的挑戰,對內則防止極左路線抬頭。同時,胡錦濤亦有建構新的執政路線,有別於江澤民“三個代表”之治國指導方針,使“和平崛起論“更具有宏觀治國的意義。本文試圖整理中國大陸目前對此基本假設、主要論點、手段運用等,並著重在對臺策略的視察、分析。
二、“和平崛起論”的基本假設
(一)相對和平之國際環境有利於中國大陸自身的發展
中國大陸政學界研究,借鑒世界近代史,鹹認新興國家崛起無不與其國內外環境相關, 崛起中的大國凡是挑戰既有的世界強權,無不以敗北收場,而當霸權國家在權利傾向式微時,則有可能禪讓之勢交出權力給予崛起中的大國,中國大陸政學界體認到服膺既有的世界領導者雖或將損及國家利益,唯若不惜採取對抗立場,必將危及國家安全,代價將會更大,冷戰後,中國大陸即建構“和平與發展”的理論對外關係的基調,以爭取有利於自身發展的相對和平之國際環境。針對中國大陸經濟蓬勃成長,整體綜合國力提升,國際地位崛起等現象,類似“中國威脅論”的國際社會疑慮甚多,例如:美、日、歐三邊委員會在一九九四年發表“在相互依存世界中崛起的中國”報告指出,當前世界正面臨迅速崛起之強大中國;二00二年美國防部發表之“中國軍力年度報告”與美國會美中安全評估委員會之美“國經濟關係對國家經濟影響”報告,均認為中國大陸崛起之威脅不僅損及美國國家利益,亦將威脅亞太與世界安全。
(二)順勢而為蓄積國力避免直接挑戰霸權國家
鋻於國際社會堅持的中“國威脅論”疑慮,中國大陸學者建議採取下列步驟因應,首須先儲積國力,次者避免直接挑戰當今的霸權國家,三者與當前霸權國家採取合作態度,四者認清客觀國際局勢且順勢而為,五者確定國際發展目標,並量力而為。前總理朱熔基一九九九年在華府演講時稱“中國威脅論”應改為“中國機遇論”。“十六大”期間官方《瞭望》雜誌專文指出,應把握當前“八大重要戰略機遇期”集中精力推進經濟建設之“安寧期”;確立中國在世界新格局戰略地位之“孕育期”;在世界科技新高潮中加速之“推進期”;利用經濟全球化調整經濟結構之“成熟期”;實施“走出去”戰略之“磨合期”;加快制度創新之“突破期”。發揮人力資源優勢之“成長期”;弘揚中華文化之“拓展期”。
(三)營造和平崛起之國際環境漸進發展長期厚植國力
中國大陸政學界鹹認,當前國際社會雖仍有爭端,唯各國均重視“和平與發展”,有鋻於此需利用世界和平大好時機,治力於國內各項發展,進而提升整體綜合國力,藉提出“中國崛起離不開世界”營造和平崛起之環境,以漸進式發展方式逐漸厚植國力。而和平崛起必須有相當長的時間。“和平崛起”絕非一蹴可幾,故溫家寶總理于二00四年三月十四日人大記者招待會時表示,中國崛起需要長時間推行于幾代人之共同奮鬥,現實中國大陸已有長時間規劃。最近,溫家寶總理髮表了題為“共同推進新世紀的亞洲合作”的重要講話,為推進新世紀的亞洲合作,溫總理提出了五點建議:“一、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維護亞洲的和平與穩定。二、以經貿合作為先導,推進亞洲全面合作。三、立足現有的多邊合作渠道,完善亞洲合作。四、加強亞洲各國的民間交往,增進相互了解、信任和有意。五、堅持開放包容、兼收並蓄,提高亞洲合作水準。”這篇講話中,溫總理同時指出,加強區域合作,是新時期中國對外政策的重要部分,也是中國自身發展的需要。中國將堅定不移的堅持“睦鄰、安鄰、富鄰”政策,將信守承諾,履行責任,更加積極地參與亞洲合作的各種多邊進程。中國在與東亞國家加強合作的同時,將進一步拓展與南亞、中亞、西亞國家的合作,同時強調中國永遠不稱霸。
三、“和平崛起論”的主要論點
“和平崛起論”的主要論點,係強調與周邊國家之睦鄰 (政治)、富鄰(經濟)、安鄰(軍事);同時為消弭中國威脅論調,而訴諸非對抗性手段,並推出重視理性民族主義與以和為貴論調,以營造和平穩定環境。試依南方綱理論頻道關於“和平崛起”之“重要言論”整理,研析中國大陸重要領導人講話時間、場合發現“和平崛起論”的提出主要在二00三年底,通常都在“黨或高層重要集會”以及“外交場合”中反覆提出。最近有關“和平崛起論”的論述甚多,茲摘選重要政學界之説法如下:
(一)中共中央黨校前副校長鄭必堅:鄭氏于二00三年十月在博鰲論壇上會提出三個“重要戰略”,一是,堅持經濟改革為和平崛起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弘揚中華文化作為崛起精神支柱;三是,統籌各種利益關係作為和平崛起之有利於環境。鄭氏論點被視為中國大陸“和平崛起”之理論基礎。鄭氏又指出,“和平崛起”就是説,“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來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的發展來維護世界和平。”圍繞這條道路,最重要的“戰略方針”有三條:“一是銳意推進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為基礎內涵的經濟和政治體制改革,以形成實現和平崛起的制度保證;二是大膽借鑒吸收人類文明成果而又堅持弘揚中華文明,以形成實現和平崛起的精神支柱;三是統籌兼顧各種利益關係,包括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類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以形成實現和平崛起的社會環境。”
(二)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同年十二月十日在美國哈佛大學發表題“把目光投向中國”演講,強調中國“和平崛起發展道路要義在於,中國發展不應依賴外國,需在擴大對外開放之際,依靠自身體制創新,依靠國內市場、民眾投資、國際素質、科技技術來解決資源問題。另其于二00四年三月十四日在“十屆人大”二次會議記者招待會時,將“和平崛起”定義為,中國和平崛起係努力發展與壯大自身實力、不於世界脫節、仍需一段時間、將不會對任何國家形成威脅,中國和平崛起的要義是:第一,中國的崛起就是要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的大好時機,努力發展和壯大自己。同時又以自己的發展,維護世界和平。第二,中國的崛起應把基點主要放在自己的力量上,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廣闊的國內市場、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和雄厚的資金積累,以及改革帶來的機制創新。第三,中國的崛起離不開世界。中國必需堅持對外開放的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同世界一切友好國家發展經濟關係。第四,中國的崛起需要很長時間,恐怕要多少代人的努力奮鬥。第五,中國的崛起不會妨礙任何人,也不會威脅任何人。中國現在不稱霸,將來即使強大了也永遠不會稱霸。
(三)國家主席胡錦濤:二00四年二月十七日胡錦濤在紀念毛澤東誕辰110週年座談會時表示,中國“要堅持走和平崛起道路,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積極開放與各國合作及交流”;繼續堅持走有中國之社會主義道路,以符合和平崛起目標。
(四)副外長王毅:中宣部與教育部近期舉辦之首都高校形勢會議,會中發表當前外交形勢,並提出實現“和平崛起”應有外交作為如下:
1、具中國特色理論:形成有中國特色之外交政策與理論,尋求多種力量並存與發展,兼顧廣大發展中國家之合理要求,確保國家相互受益,尋求雙贏于共贏。
2、穩定與大國關係。
3、與美關係:雙方在反恐、防擴散、經濟發展方面具共同利益,未來將在此一基礎持續發展。
4、與歐關係:加強與歐洲國家在各項領域之交流與合作,並共同拓展多邊主義。
5、中俄關係:雙方建立戰略協作夥伴關係,進而維護各自利益。
6、深化睦鄰友好合作:構築地緣依託,堅持大小國家一律平等,進而深化與周邊國家友好關係;並加強與周邊國家經濟合作,當鄰國面臨困難時,應不惜伸出援手履行應盡職責及義務,以帶動其他國家參與東亞經濟一體化進程之積極性,諸如亞太經合會、東協區域論壇等均獲得一定成效。
(五)國防部長曹剛川:四月訪泰期間于泰國國防研究院發表演説,強調中國大陸綜合國力穩定提升,是走“和平崛起”道路,要點如次:
1、中國大陸現擁有崛起和平環境: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題,雖局部戰爭、武裝衝突與國際恐怖活動時有發生,唯世界保持總體和平、穩定之基本態勢未變,為中國大陸和平崛起提供發展空間。
2、決心以和平手段完成崛起:中國大陸不會因循西方國家向外擴張方式,而是把發展基本之立足點放在大陸內部,對外則以合作方式獲取共贏。
3、中國大陸和平崛起離不開世界:中國大陸堅持對外開放政策,在平等互利上與國際上友好國家發展關係,亦需國際社會對中國大陸維穩與祖國統一之支援。
4、中國大陸崛起最終目標是和平:中國大陸發展係和平力量增長,不僅無損周邊國家的利益,還使周邊獲得不同程度的利益,故穩定之中國大陸將有利本區繁榮。
(五)前軍科院副院長李際均:《瞭望》週刊發表題為“全球化時代的中國大陸國家安全”文章指出,中國大陸“和平崛起”係處於被地緣戰略包圍中之崛起,未來十至二十年係追趕世界軍事變革、力求縮小差距時期,唯仍面臨侵略威脅風險,要點如次:
1、主要威脅:涉及國家領土、領海主權被侵蝕現實威脅,需具捍衛領土主權、制止分裂與外部干涉之國防實力,切實做好軍事鬥爭準備。
2、把握方向:需明確把握根本戰略利益與目標,按既定國家安全戰略,運用綜合國力籌劃與維護國家根本利益。
3、應對挑戰:應對全方位之安全挑戰:以國防為主導,包括軍事、政治與社會之傳統安全仍是國家安全支柱;以經濟為中心,包括科技與資訊、金融、石油、生態與環境等非傳統安全係國家安全基石;文化安全是國家安全需堅守之精神陣地,固守文化疆域,才能在融入世界中不迷失。
四、“吸收崛起論”的戰略利益考量
(一)“和平崛起”符合“國家安全”的利益
中國大陸體認冷戰結束迄今,總體國際形勢有利於自身的經濟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目標。從安全環境觀之,中國大陸對外宣稱和平與發展係為當前發展主軸,認為“臺獨”勢力雖面臨挑戰,唯僅要國際社會對其他國家安全利益給予支援,日後將有能力實現統一目的。從發展環境角度,中國大陸現有之科技發展水準仍與發達國家存有頗大差距,然隨綜合國力提升與市場經濟體系完善,未來可藉強化與國際合作,縮小此一差距。
(二)“和平崛起”符合“國家發展”的利益
中國大陸之核心國家利益體現在兩個基本方面,除了上述的“國家安全(即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之外,“國家發展”更不容易忽視,此係保障國家整體經濟持續發展。當前國際鼓吹和平與穩定,倘若中國大陸能配合此一潮流將有利營造國內相對穩定局勢,有利其“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加速各項現代化建設,符合國家利益。
(三)“和平崛起”以“睦鄰”為優先
中國大陸在“十六大”後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進祖國統一大業、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歷史作為在二十一世紀頭二十年之目標,亦奠定和平崛起為未來國家戰略重要目標。近年來中國大陸在“睦鄰”政策,提出“以鄰為伴、與鄰為善”與“睦鄰(政治)、富鄰(經濟)、安鄰居(軍事)”以降低周邊國家對中國威脅論之疑慮,努力營造和平環境形象。
(四)積極倡導新安全觀
在國際安全領域大力倡導新安全觀,以互信、互利、平等、合作為基本內涵,解決與他國在領土與主權上之爭議,同時藉推進地區安全合作消除外部威脅,並且積極倡導“互信”機制,強調大國間應以“非對抗性”與“非零和性”處理爭端。當前中國大陸新安全觀已由口號轉向實踐,獲取一定成效,諸如積極促進六方會談、成立上海合作組織等,使其大國地位更加提升;另藉推動國際多極化體系,強調國際法與聯合國之權威,反對美國單邊主義。
(五)實現跨越式之超越
改革開放二十五年來,大陸已逐漸邁向制度化,國民素質亦大幅提升,未來經濟全球化之條件下,需順應國際經濟結構變化趨勢,並吸收國外高科技經驗,此將可使中國大陸獲得後發優勢,以實現跨越式的發展。
五、“和平崛起論論”的實際運用
(一)政治方面
1、與美關係以“合作”為主:中國大陸鋻於美國未來仍在國際與亞太事物扮演極為關鍵角色,加之美方現今正致力全球反恐,單邊主義色彩濃厚,因考量美之超強地位甚難動搖,故強調中美合作大於分歧,未來在不犧牲中國根本利益前提下,同時亦可剷除境內分離勢力,積極強化與美實質關係,除有利中國大陸加強吸收美經貿與科技壯大國力外,亦可要求美方堅持“一中”政策,恪守三個聯合公報,不干涉中國內政,不支援“臺獨”,順時操作“經美制臺”策略。
2、積極參與多邊外交:自胡錦濤、溫家寶去年三月上任後,在國際間隨即採取“與人為善”的外交新風格與柔性措詞,並推進包括斡旋六國會談議題、提倡部署東協貿易協定、在安理會扮演積極角色等之多邊新思維,有助其日後推動外交工作。
3、改變負面印象:九一一事件後,中國大陸不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贏得二00八年奧運主辦權,完成載人太空任務,並完成多次高層互訪及加強亞洲國家的軍事合作,此舉不但獲得國際矚目,亦改變往昔一些負面形象。
4、主導亞洲事務:中國大陸“和平崛起”輿論之提出,旨在營造有利之周邊環境。據此,中國大陸近來除全力改善與美等大國關係外,並宣揚“睦鄰、安鄰、富鄰”周邊外交主張,與中亞國家舉行反恐聯合軍演、促成召開“六方會談”與簽署“中印關係原則與全面合作宣言”等,藉此主導亞洲事務,確保本世紀頭二十年之戰略機遇期。
5、擱置主權爭議:中國大陸鹹讓當前在周邊發展之態勢為機遇大於挑戰,周邊亦有相同觀感,即便與日本及印度亦僅于“潛在威脅”而非“直接威脅”,而美國亦然,透露各國均希望維持和平與發展局面,鑒此中國大陸亦以擱置主權爭議,藉經濟帶動合作,回避領土衝突問題。
(二)經濟方面
1、經濟整合戰略規劃:中國大陸為維持經濟持續增長,勢將加大對私營經濟扶持力度。同時在入世效應與國內政治環境相對穩定之有利條件下,對外進行經貿整合戰略規劃,冀使中國大陸取得經貿主導地位,邁向區域性經貿強國目標前進,並在崛起中處理好與大國經貿關係,以及積極參與區域合作組織,發揮區域影響力。
2、以內需市場驅動發展:利用中國大陸龐大之國內市場、充足勞動資源與源源不斷之外資流入,持續推動對外開放政策,強調此舉將繼而帶動東南亞國家經濟發展,進而消弭以經貿威脅周邊國家聲浪。
3、外匯存底利於建設:中國大陸對外貿易不斷增加,外匯存底快速累積,至今迄今已起四一五七億美元,僅次於日本,為世界第二位,未來將以充裕資金為後盾,加速國家整體建設。
4、確保石油供應無虞:中國大陸因國內油源日趨不足,在原油消費量每年增長百分之七幅度下,成為世界第二消費國,而經濟愈成長能源需求量愈大,和平崛起成為攫取油源之最有力保障。
(三)軍事方面
1、增加軍事透明化:首度于二00三年解放軍赴哈薩克與俄羅斯、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計四國軍隊共同演習及四外國軍隊在中國境內演習(六國上海合作組織)。另邀請十五國代表赴內蒙古觀察解放軍國內演習。除了有共同打擊恐怖組織之含義,更凸現中國大陸有意增加軍事透明化、加強軍事外交,展現加入聯合國維和部隊之企圖。
2、中國大陸未來建軍方向:在戰略思維、主導“遠戰速勝”與“首戰決勝”之戰略目標。組織再造,組建快速反應部隊戰力,強調針對性之小規模高強度局部戰爭。演習訓練,強調“科技強軍”,持續加強實施軍種聯合作戰演練。軍事手段,以多元化,靈活化之軍事施壓,加強對臺威懾。國防工業,將國防科技與國內工業相互結合,除可精進武器裝備效能外,亦可帶動國內工業發展,藉以提升其整體戰力。
3、“軟殺”將為建軍重點:純軍事手段係屬“硬殺”範疇,此外所有利於擊敗或瓦解敵人手段則為”軟殺”,兩者向為互補,甚至後者比前者更具隱藏性威懾效應,中國大陸稱咨訊化戰爭即陸、海、空、天、咨訊、認知與心理等七維一體化作戰,而後三項更具軍事事務變革時代之現實意義,亦為近年軍事現代化之重點。“三戰”與政治工作:解放軍于二00三年十二月公佈之“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條例”確立“三戰”(與論戰、心理戰、法律戰)使官兵掌握對敵作戰之處置方法。
六、“和平崛起論”與對臺政策
中國大陸在“和平崛起論”之思維下,可以預見未來將會加強“非軍事手段”,面對臺灣問題,上海學者章念馳教授在其發表的“中國和平崛起論”表示,“二00四年中每兩國有可能在“臺獨”勢力挑戰臺海情況下,形成某種共識與共同利益”,此一説法透露出中國大陸將加大利用國際對臺施壓力度,尤其強化“經美制臺”手段;但是,倘若美國未能有效處理臺灣問題,中國大陸應仍將會自行解決。所謂的“非軍事手段”的對臺政策可能趨向如次:
(一)積極爭取臺灣民心加大兩岸經貿合作
大陸為落實胡錦濤書記所提之“寄望于臺灣人民”的説法,近期已著手多項爭取臺灣民心的政策,諸如北京市提出未來五年內擴大對臺招生規模;歡迎民進黨員以適當身份到大陸訪問;建議北京奧運與上海世博會皆可成為兩岸合作機遇;大陸民眾來臺手續將簡化;擬增長檯商之簽證,胡錦濤並於去年親自接見百名臺商協會會長時表示,將堅持不以政治分歧影響兩岸經濟合作主張,凸現中國大陸未來將致力改善臺灣民眾對中國大陸觀點之形象工程,將持續對臺之便利方案。中國大陸未來為加深臺灣對大陸之經濟依存度,將持續推動兩岸三通,進一步提出類似“自由貿易協定”的提議,尋求與民間組織或地方政府締結“協議”的機會,深化兩岸經貿交流,以強化兩岸經貿互動,其後續對臺經濟的磁吸效應,不容忽視。
(二)從“經美制臺”走向強化“經外制臺”
中國大陸強調堅決反對任何形勢臺獨分裂活動,未來解決臺灣問題將採外交主動與靈活策略讓臺灣方面接受一中原則。中國大陸現已打破往昔不締結政軍聯盟傳統,而以“對等、協作”新安全觀尋求國際合作,增加地緣戰略地位籌碼,迫使美國重視中國大陸之重要性,此將有利其壓縮臺灣與美關係;中國大陸以“六邊會談”與”上海合作論壇”之“啞鈴策略”提升國際地位,未來將積極參與更多地區性集體安全機制,此舉有助日後壓縮臺灣推動務實外交籌碼。
中國大陸已由“經美制臺”走向“經外(國)制臺”使臺灣外交空間更加大幅度緊縮。中國大陸為反制“公投”,于去年十一月中旬透過駐外使館,向邦交國政府發出請帖,表示臺灣若不排斥“統獨公投”,臺海情勢將走向災難,要求各國明確反對“公投”與“制憲”,不以任何方式支援臺灣分裂行徑。年初,大陸高層亦先後派遣國臺辦官員分赴菲、澳等地,並飭令駐外使館傳達反對臺灣“公投”立場,強調臺灣當局近期作為已使臺海局勢日趨緊張。胡錦濤藉元月底訪法期間成功促使希拉克總統公開反對臺灣“公投”。中國外交部亦多次表示,希望歐盟委員會以實際行動恪守一中原則,不同臺灣發展任何形勢的官方關係。
(三)壓縮臺灣外交空間強化對臺反獨文攻
中國大陸鋻於臺灣近年來“去中國化、本土化”趨勢明顯,為遏制此一情勢繼續朝負面發展,國防部長曹剛川曾表示絕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臺灣從中國分割出去;大陸涉臺學者亦多次表示,不會因北京辦二00八年奧運而接受“臺獨”;另全國臺研會副會長許世銓針對“臺獨時間表”表示,中國大陸維護一個中國的原則是不可動搖,若有“臺獨時間表”自然就有“反臺獨時間表”。凸顯中國大陸對臺海未來情勢仍表極度憂心,未來除將強化對臺非軍事統戰手段外,其軍事裝備作為也當然不會稍止。同時,為打擊扁政府威信,曾與去年底主動公佈七名涉嫌在中國蒐集軍事情報的臺諜,並史無前例安排接受海外與臺灣媒體採訪,媒體亦批判扁政府高層不顧涉嫌人之安危,相當程度地使得臺灣朝野、官民更加對立。
(四)中國大陸軍事反制“臺獨”措施
中國大陸為因應漸進式“臺獨”而出現不同階段漸進式軍事反制措施,然此作為係不與美國發生戰略性衝突為原則,其作為判有以下舉措:
1、展現“視強與敵”可能策略:戰略上,由人大頒布“臺灣基本法”或提出其他有法源依據之兩岸統一綱領性文件,除可凝聚內部共識外,亦向國際展現對臺主權:戰術上,打破海峽中線默契,加強對臺偵監,壓縮臺軍演訓空間,強化針對性演訓,戰線“示強與敵”。
2、加強非軍事之手段:解放軍在“和平崛起”架構下正尋求軍事“硬殺”手段外手段,包括對“三戰”(與論戰、心理戰與法律戰),中國大陸軍事專家亦稱“純軍事手段的戰爭是外行的戰爭。”另援引解放軍重要政戰高官論調“三戰”係從政治、思想、心理、法律等領域開展對敵攻勢,它施展于軍事打擊之前、貫穿于軍事打擊之中,繼續于軍事打擊之後。換言之,“硬殺”僅可能為“臨門一腳”,若臺灣朝野、族群、官民問題更加撕裂,中國大陸“軟殺”發揮空間就越大。
3、加強對臺威懾力度:積極推進各項軍事變革與進行部隊精簡,以實現國防與軍隊現代化跨越式發展,倘其以軍事手段解決臺灣問題,將不利其在國際和平崛起形象。中國大陸未來將隱性發展其軍事現代化,同時將致力封殺對臺軍售來源,兩岸軍力失衡自然不可戰而屈人之兵。同時積極發展以速戰速決、癱瘓戰方式在低傷亡、低破壞前提下攻戰臺灣。
(五)改變臺灣人民對中國大陸之觀感
文化方面,利用兩岸文化相近優勢,建構閩南文化圈;農業方面,加強對臺灣農民宣傳,鼓勵農業赴大陸投資;宗教方面,積極倡導臺灣信眾,赴中國大陸族廟進香。人才方面,加強兩岸青少年交流活動,擴大對臺招生;學術方面,邀臺灣學術界人士;赴大陸進行學術研討會;企圖強化對臺統戰力度,以改變臺灣人民對中國大陸之觀感。
七、結論
中國大陸人口眾多,但整體知識水準仍低、生活水準仍差,現今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今後相當長時間內仍將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要趕上發達國家尚需甚長時間。中國大陸考量倘與現今國際強權相互對抗,可能造成西方國家圍堵,不利日後國家發展,故多次宣示未來強大,將不稱霸與不擴張,不會對外構成威脅,強調將致力經濟全球化與發展具中國特色之社會主義國家。因此,在制度保證上,大陸仍將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為基礎,廣續推動國內經濟與政治體制改革,以確保社會主義制度永續執政;在精神支柱上,中國大陸未來整體國力發展之依據,除借鏡往昔人類文明發展成果外,並將持續堅持中國故有之文明發展;在社會環境上,中國大陸為形成穩定與和平之境內外環境,將統籌兼顧各種利益關係,包括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進而逐步帶動整體綜合國力。
中國大陸近年快速崛起,使周邊國家感到了威脅,中國大陸為消除該等國家疑慮,一方面借參與區域組織強調共存共榮,一方面借推動“和平崛起”強調,強調中國崛起對周邊國家之比較、繁榮與穩定,發揮有益作用,亦有利於經濟發展,宣傳中國和平崛起係亞洲和平崛起之一環,將會對亞洲之發展發揮更為積極作用,亦不會造成周邊國家之挑戰與威脅,以消除改等國家戒心與猜疑。中國大陸為消弭中國威脅論調,近期陸續積極介入斡旋周邊區域爭端,活躍在亞洲、西太平洋地區的國際社會,如此將有利其後積極發展國內經濟與穩定境內問題,對中國大陸整體國力厚實應有相當助益。
中國大陸已將祖國統一列為本世紀三大人物之一,未來中國大陸對臺工作將著重“阻獨”,並將執行兩項主要做法:一是持續塑造國際反“臺獨”環境, 抓緊對美與國際工作,間接牽制臺灣可能“傾獨”的空間;二是強化“三通”,以民間的、經濟的拉力平衡臺灣在官方的、政治的日增之離心力。事實上,中國大陸可能認為奪取臺灣以軍事手段實屬下策,而應透過政治、經濟、外交、社會等途徑達成和平統一,除了是因為考量軍事行動將造成臺灣民眾極度反感不利其後續統治之外,而臺灣基礎建設在軍事攻擊後將造成損害,將來反而需要投入更多資源重建,故最佳方式係採“不戰而屈人之兵”之非軍事策略,而當前所建構之“和平崛起”國家戰略目標,將有利其達到預期目標,此一發展殊值重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