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兩岸“三通”進展平穩,“直航”進展不大
2003年,兩岸直航未有突破,但間接通航、通郵持續發展,業界積極推動相關業務的合作。
臺灣航運公司持續到大陸設立據點,為爭取大陸航運市場與運輸佈局。到目前,臺灣船舶航運公司總計在大陸設立了37個航運代表處與7家經營性機構(其中長榮集團6家,陽明海運公司1家)。兩岸航運公司合作開闢地經第三地的集裝箱班輪運輸持續發展。到2003年10月,總計有兩岸11家輪船公司、25艘方便旗船舶經營經大陸9個港口、臺灣4個港口的13條國際運輸航線。
兩岸“試點直航”發展平穩。依大陸統計,到2003年10月,共有大陸6家、臺灣4家公司參與“試點直航”的運輸,累計共運輸260萬個標準箱。依臺灣“交通部”統計,2003年1-9月,廈門、福州與高雄“境外航運中心”的航行船次為757個航次,較上年同期增長1.6%;運輸集裝箱46.7萬個標準箱,較上年同期增長11.5%。
福建沿海與金門、馬祖、澎湖地區的航運往來持續發展。到2003年10月,兩地海上直接往來客運總計1254個航次,運送旅客21萬人次;貨運總計269個航次,運輸貨物18萬噸。依金門縣統計,2003年1-10月,金廈航線目前兩岸各有三艘客船運輸,總客船位為1507個,平均載客率為42%。其中,臺灣自金門赴廈門的人數為58406人次,較上年全年的26151人次增長123%;大陸赴金門的人數為2047人,較上年全年1039人增加97%。年底前,廈門輪船總公司與臺灣航空公司合作,計劃開通金廈一條龍的海空聯運業務,提供臺灣民眾經金門至廈門的轉机客運,預計2004年春節正式啟動,將較經過港澳節約一半的經費與5、6個小時的時間,將進一步推動福建沿海與金馬地區的通航通商發展。
兩岸通郵通訊呈現大幅增長趨勢。依臺灣統計,2003年1-9月,兩岸函件往來總計1229萬件,較上年同期增長10%;大陸打到臺灣的電話次數計13617萬次,通話時間38636萬分鐘,分別較上年同期增長10.6%與11.5%;臺灣打到大陸的電話18108萬次,通話時間70314萬次,分別較上年同期增長19.9%與33.9%。另外,2003年1月,兩岸電信企業合作,又開通了海峽兩岸會議電視業務“新視通”。
兩岸空中通航與合作取得一定進展。2003年1月26日,兩岸“春節包機”正式啟動,臺灣航空公司的民航飛機到上海接運臺商,成為54年來臺灣民航客機首次航行兩岸,在海峽兩岸空中通航方面具有一定的象徵意義。但民眾極為關心的兩岸正常的空中通航沒有取得進展。
兩岸民航企業為縮短兩岸經港澳的轉機飛行時間,積極尋求新的合作模式。2003年7月底,臺灣長榮航空公司與上海航空公司簽署上海與臺北經澳門的“兩岸航空貨運聯運合作協議”,開展互換艙位與共挂班號方式的兩岸航空運輸貨物合作。8月6日起,上海航空公司(租用載運量達100噸的波音全貨機專門在澳門載運兩岸間的貨物)與長榮航空公司,每週各飛三班上海到澳門及臺北到澳門的往返貨運航班。同時,臺灣復興航空公司自2003年8月起,與大陸山東航空公司合作,提供每週2班澳門轉進山東青島的新航班,同時計劃與大陸其他航空公司合作開辦貨運聯運航班。臺灣中華航空公司與大陸東方航空公司合作,在年底即12月6日開通臺北—琉球—上海快速聯運航班,提供每天一個航班,每週7個航班的飛行,該轉機航線全程僅需4個小時,為目前兩岸之間轉機最近的航空服務,琉球成為繼香港與澳門之後的第三個轉机航線仲介點。
五、臺當局大陸經貿政策適度調整
2003年,臺灣當局對兩岸經貿往來政策進行了修改與調整,但開放幅度不大,不少政策只是將已成事實的經貿往來合法化,而且一些開放措施尚未宣佈實施時間表。
(一)開放兩岸經貿與金融往來
2003年10月,臺灣“立法院”正式通過“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修正案,對兩岸經貿往來政策進行了調整,主要內容包括:臺商赴大陸投資審查方式改為“申請制為主,審核制為輔”,即在一定金額以下的投資不須事先審核,只要向臺“經濟部”登記即可。(2)開放大陸企業與民眾在臺置不動産。(3)開放大陸銀行在臺設立分支機構,放寬民眾可攜帶少量人民幣進出臺灣。(4)經批准大陸商品與服務等可在臺灣從事廣告活動或促銷推廣。(5)維持兩岸直航“許可制”,要求主管機構在一年半內制訂兩岸直航的許可與管理辦法,但必要時可延長出臺時間表。
(二)提出多項兩岸直航的政策建議或報告
一是提出兩岸直航“三階段論”。2003年8月13日,陳水扁首次提出兩岸直航“三階段論”,第一階段為落實執行“兩岸貨運便捷化措施”的“準備階段”,在2004年“大選”後為“協商階段”,第三階段為“完成階段”,即2004年底前逐步實現直航措施,並完成兩岸直航的協商。這是一項旨在拖延兩岸直航及爭取選票的“時間表”。
二是公佈“兩岸直航影響評估報告”。8月15日,臺“行政院”公佈“兩岸直航影響評估報告”,雖認為直航對臺灣航運與經濟具有積極意義,估算海運直航每年可為臺商節省相關運輸成本8億多元新台幣,節省一半的運輸時間;空運直航每年可節省旅行成本132億元新台幣,節省旅行時間860萬小時,節省貨物運輸成本8億元新台幣與26萬噸小時;有利於確保臺灣的海運地位,有利兩岸産業分工與貿易發展等,但報告又更多強調直航或“三通”對臺灣的負面影響,認為直航會造成從大陸産品進口增加,衝擊島內産業,減少臺灣的貿易順差,造成臺灣通貨緊縮;臺灣民眾赴大陸旅遊、經商、消費等,減少島內需求與降低房地産價格;資金、技術與人才外流,排擠島內投資;會影響島內就業。特別是評估報告將直航與臺灣“防務”、“安全”聯繫在一起,不僅認為會影響臺灣的“經濟安全”與“社會安全”,而且會影響臺灣的“防務安全”,從而增加“防務”成本與支出,製造民眾對直航的恐懼與排斥心理。在這種評估考慮下,臺當局對兩岸“三通”設下重重障礙與條件,一切以臺灣的最高利益為依歸,直航只能是“曲線直航”,即空運飛機不能直接通過臺灣海峽,只能繞道臺灣兩端飛行,而且不能增設新的航線,只能依現行的“國際航線”飛行。
臺灣當局的“兩岸直航影響評估報告”,在“臺灣優先”與確保臺灣主權的原則下,提出了直航協商的四大原則:即“(1)‘國家’主權絕不退讓,絕不陷入中共‘一中’、‘一個國家內部事務’之統戰。(2)公權力運作不受任何侵蝕。(3)‘國家’整體利益及民眾長期福祉必須確保。(4)由政府充分主導協商。”同時,還提出了推動與實施直航的條件,即“民意基礎與島內共識,落實配套措施及建立法制,兩岸之正常及良性互動”等,等於升高了兩岸直航協商談判的門檻,關上了兩岸“三通”協商的大門,兩岸直航將無法有效推動與實現。
三是公佈“兩岸貨運便捷化”政策。2003年9月,臺灣“陸委會”公佈自2003年9月25日到2004年9月24日實施“兩岸間接貨運包機措施”一年,屆滿後根據形勢決定延長與否。該方案主要內容包括:以單向(由臺灣企業飛航)與“計劃包機”方式為主(以每天1班為原則,一年360班次),“不定期包機”為輔(班次不超過計劃包機量);以桃園中正、高雄小港機場至上海浦東或虹橋機場為優先選擇航點;依現行航路,中途停港、澳往返上海,航權不需另外安排,不涉及談判;總運量以每天1班747全貨機估計,每航次往返可載重運輸200噸,1年“計劃包機”運量為73000噸;初期運輸貨物以臺灣的進出口貨物為優先,其中從臺灣運到大陸的貨物以臺商所需的原物料及零組件為主,自大陸運抵臺灣的貨物以轉運至其他地區及加工後再出口的貨物為主。該措施具有片面性、利己性與不公平性,也未與大陸進行協商,因此未能付諸實施。
(三)選擇性開放大陸産品進口
臺灣當局主要根據島內市場需求情況決定對大陸産品的開放。一是有限開放大陸砂石進口。臺灣建築等行業因砂石原料不足,積極要求當局開放從大陸進口,但又引起砂石經營企業的反對,擔心進口大陸砂石影響價格與其利益。因此,大陸砂石進口,在島內一直有爭議。臺灣當局自2001年開放大陸砂石進口,第一年進口量為200萬噸,2002年增加到900萬噸,引起砂石企業的反對。不過,臺灣“經濟部”于2003年5月召開“大陸砂石進口管制會議”,積極協調砂石企業與營建企業的矛盾,達成自6月起公告大陸砂石進口,一年內僅准許進口900萬噸,約佔臺灣一年總需求量的十分之一。但為了不影響北部地區砂石企業的利益,規定其中僅300萬噸從基隆港進口,其他須從高雄港和臺中港進口。二是為平抑物價,限制玉米與黃豆價格的上漲,臺有關部門于11月中旬協商決定專案從大陸進口玉米與黃豆三個月,這是繼2002年專案進口平抑物價後,採取的又一次行動。三是大陸手機進口未能落實。臺灣當局曾多次計劃開放進口大陸手機,但引起島內部分手機生産企業的反彈而取消。不過,島內經營商則通過轉口與新的包裝方式進口大陸手機,在島內引起新的爭議。
(四)規劃大陸臺資企業回臺上市
為鼓勵大陸及海外臺資企業回臺發展,臺灣當局于2003年開始規劃開放臺資企業回臺上市,並達成初步共識。針對在臺灣“有根”與“無根”的企業,分別訂定大陸臺資企業回臺上市的不同條件。在臺“有根”企業是指在臺有公司,或“母公司在臺,子公司在大陸”;在臺“無根”企業是指在臺灣沒有公司,或在臺設立母公司、但子公司投資規模比大陸小。前者設立營運總部的條件低,後者設立門檻高。中小型臺商若有意回臺投資,或將研發中心移回臺灣,擴大在臺研發規模,當局則會降低設立營運總部的條件,以便利臺商申請上市上櫃。
六、2004年兩岸經貿形勢展望
2004年,國際經濟普遍趨於景氣、大陸經濟保持較高增長及兩岸市場的進一步開放,為兩岸經貿關係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但島內“大選”結果與政局的變化,為兩岸關係帶來不確定性,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或制約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不過,總體觀察,兩岸經貿關係仍會穩步發展,並可能出現一些新的調整與變化。
一是兩岸貿易會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但增長速度可能會有所回落。2004年,臺灣與大陸為落實入世承諾,均進一步開放市場,降低關稅,加上全球經濟的回升與需求的增加,有利兩岸貿易的進一步擴張。但因上年增長基數高及不確定因素多,兩岸貿易增長速度可能有所回降。
二是兩岸直接、雙向經貿往來有望進一步拓寬,大陸企業入島將成為一種新的趨勢。臺灣當局已政策開放臺商直接前往大陸投資,在新的一年將會得到落實。2004年元旦起,臺當局正式開放大陸廣告登臺,經許可進入大陸的物品、服務、勞務等可在臺刊登廣告與宣傳活動,同時有望正式開放大陸企業投資不動産,使得大陸企業進入島內發展逐漸成為可能。年初,北京同仁堂已在臺北設立分店,青島啤酒公司也展開在臺建廠行動,預示著大陸企業入島將成為一種趨勢。
三是臺商對大陸投資會繼續增加,投資結構與地區佈局會有進一步的調整。“長三角”與“珠三角”地區雖為投資臺商重心,但投資地區更加多元化,對華中、華北、東北與西部地區及部分內陸省份的投資均會有明顯增加;在投資産業結構方面,高科技産業投資仍是主體,其中液晶螢幕、生物科技、醫藥與教育等投資會加快;在投資方式上,臺資企業購並或參股大陸國企改造將成為新的亮點,年初已傳出東元電機集團、國喬石化、臺元紡織等公司並購大陸國有企業的資訊,很可能在大陸推動國企改革與“振興東北”的政策下,出現臺商參與並購國企業的熱潮。
四是金融領域的合作有望出現較大進展,臺灣保險公司可能在大陸正式設立子公司,經營保險業務;兩岸銀行之間的合作將全面展開,大陸銀行也可望在臺設立辦事處。
五是兩岸直航是否會取得突破,則取決於島內政局的變化與選舉結果。若泛藍取勝,則兩岸直航有望獲得較大突破;否則陳水扁連任,兩岸關係的不確定性升高,將影響兩岸直航的進程。
值得注意的是,島內“大選”之即,陳水扁為爭取勝選,可能會在兩岸經貿往來方面大做文章。目前,臺當局已逐漸釋放出諸多政策開放資訊,計劃在3月前後相繼公佈或實施多項兩岸經貿往來政策,主要包括開放進入島內的大陸物品、服務、勞務等可在臺刊登廣告與宣傳活動,放寬大陸科技人才與商務人士在臺停留時間,擴大開放引進大陸産業技術範圍,開放大陸企業赴臺投資,進一步開放兩岸金融往來等,而且不排除實施臺商回臺上市方案、開放大陸民眾赴臺旅遊甚至在兩岸直航方面採取單方面的重大宣示性開放措施,以創造更多的選舉利多氣氛,爭取臺商與工商界這塊關鍵性的票源。
(作者:王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