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陳水扁當局在國際上變本加厲地進行“臺獨”分裂活動,氣焰之囂張,活動之猖獗均超出以往。可以説,過去的一年,是臺灣當局將“臺獨”主張轉變為“臺獨”動作並公然將其推出臺面的一年,同時也是其“臺獨”分裂活動在國際間遭到沉重打擊的一年。由於臺灣當局在“臺獨”道路上肆意妄為,造成了兩岸關係的嚴重惡化,臺海局勢也因此急劇緊張。陳水扁當局的一意孤行,不僅遭到兩岸人民的堅決反對,也引起了國際社會的警惕與反對,而臺灣當局“臺獨”分裂活動到處碰壁的事實表明,在當今世界所公認的一個中國原則框架下,“臺獨”分子找不到他們所夢想的“國際空間”。
一、臺灣當局公開在國際場合進行“臺獨”挑釁
綜觀2003年臺灣當局的對外活動,突出特點是“臺獨”本質的完全公開化和“臺獨”活動的更具挑釁性。一年來,竭力謀求連任的陳水扁在選情不利的情況下,為了拉住“獨派勢力”,穩住基本票源,徹底撕下偽裝,拋棄所謂“新中間路線”,並在國際場合公開“臺獨”主張,加快“臺獨”步伐。
(一)在國際上大搞所謂“臺灣正名運動”,拉高“臺獨”聲勢。
在國際上進行所謂“臺灣正名運動”是臺灣當局落實“臺獨”主張,鞏固基本票源,挑動民粹,拉抬選舉聲勢的重要內容。所謂“臺灣正名”就是要“去中國化”,企圖徹底切斷臺灣與中國的聯繫,在國際上凸顯“臺灣是臺灣,中國是中國,二者互不隸屬”,臺灣是“主權獨立國家”的分裂主張。年初以來,臺當局在這方面動作不斷:3月,完成臺當局發行的“國際文宣品”的更名,全部改以“臺灣”名義在國際上發行;9月1日起正式發行蓄謀以久的加注英文“臺灣”字樣的新版“護照”;10月,臺“外交部次長”高英茂宣佈要在一年內使超過半數的駐外“館處”改稱為“臺灣”;臺“僑委會”等涉外機構已在著手修改英文譯名,刪除其中的“CHINA”字樣。臺灣當局還竭力在國際組織領域進行“臺灣正名”,不僅圖謀將臺在國際組織中的既有名稱統統改以“臺灣”冠名,而且還企圖以“臺灣”名義加入包括世界衛生組織、經濟合作發展組織等在內的國際組織。臺“行政院”專門修訂參與國際組織的名稱規定,聲稱今後“絕不接受”“Taiwan,China”(中國臺灣)、“Taipei,China”(中國臺北)等名稱。
儘管臺灣當局不遺餘力地要為臺灣“正名”,但企圖改變“臺灣屬於中國”這一國際普遍認知卻是枉費心機。所謂“臺灣正名”,臺灣當局除了在可自我操控的部分,如變更相關單位名稱,改變文宣品名稱等方面有所作為外,其他需要國際認可的幾乎一無所獲。“臺灣正名運動”所面對的國際現實是,加注英文字樣“臺灣”的護照發行後,馬上遭到不少國家的質疑和拒絕。臺“外交部次長”高英茂不得不承認,“更改駐外機構名稱必須徵求地主國的意見,不能片面進行”。臺灣當局企圖將在蒙古、斯洛伐克設立的代表處以“臺灣”冠名也遭到拒絕。事實表明,在一個中國的框架下,“臺灣正名運動”如同一場鬧劇,成為了臺灣當局及其“獨派”支援者的一種自我安慰。
(二)利用非典疫情為擠入世界衛生組織造勢,煽動島內的民粹情緒。
陳水扁當局上臺後,一直將擠入國際組織尤其是政府間國際組織,作為其拓展“國際生存空間”、凸顯臺灣“主權獨立地位”最重要步驟,而世界衛生組織則被其視為主要的“突破口”。儘管擠進世界衛生組織的圖謀連年失敗,但臺灣當局並不甘心,2003年初,臺灣當局便展開了擠入世衛組織的相關活動。非典疫情爆發後,臺灣當局以為有機可乘,利用非典做文章,在國際上大肆炒作,妄想借機敲開世界衛生組織大門。陳水扁親自上陣,投書美國媒體,要求世界衛生組織邀請臺灣以“觀察員”身份參與世界衛生大會,陳水扁等人還到處鼓吹“衛生無國界”,臺灣不能進入世界衛生組織,是全球防疫網的一個“漏洞”;“臺灣人民的健康不應受政治影響”,應該“讓臺灣人民共用醫療資源”等,打著“人權”、“人道”的旗號,騙取國際社會的同情。同時,臺灣當局大量派人到美、日、歐及亞洲國家進行遊説活動;繼續利誘少數與臺灣有“邦交”的國家在世界衛生大會上為其搖旗吶喊。5月6日,馬紹爾在臺灣的授意下,向世界衛生大會提交所謂“邀請臺灣衛生當局以觀察員身份出席世界衛生大會”的提案,要求將此問題作為補充議題列入大會議程。
儘管臺灣當局打“非典牌”、打“人道、人權牌”,費盡心機地圖謀擠進世界衛生組織,但仍以失敗而告終。5月19日,第56屆世界衛生大會總務委員會以協商一致的方式再次拒絕了少數國家提出的“邀請臺灣作為觀察員參加世界衛生大會”問題列入本屆大會議程的提案,隨後舉行的全體會議上,192個成員國又以同樣的方式通過了總務委員會的決定。臺灣當局擠入世界衛生大會的圖謀第七次被挫敗,更令臺灣當局大失所望的是,美國並未如預期的在世界衛生大會上發言支援臺灣成為觀察員,日本、歐洲國家也未表態。但臺灣當局並未就此收手,繼續利用將“參與世界衛生組織”失敗的剩餘價值,煽動民眾情緒。陳水扁借機提出要推動“臺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的公民投票,以炒熱選情,拉抬聲勢。
(三)陳水扁利用“過境”,拉美國為其“助選”。
臺灣當局年初就開始積極策劃陳水扁任內的第四次“出訪”,而重點則放在了“過境”美國上。臺灣當局動用各種渠道在美國活動,遊説各有關方面,企圖通過促成陳水扁“過境”華盛頓,與美進行官方接觸等,提升臺美實質關係,彰顯“外交”政績。由於非典的原因,陳水扁原訂5月的“出訪”延後到年底,而就在這近半年的時間裏,陳水扁的連任壓力增大,選情越來越不樂觀,因此,陳水扁將“過境”美國視為拉抬選情,扭轉不利局面的重要機會,不惜使用一切手段促美放寬“過境”限制,並處心積慮地策劃在美的相關活動。
10月31日陳水扁過境美國抵達紐約,當晚即在“國際人權聯盟2003年人權獎”頒發儀式上發表演説,聲稱要“催生臺灣新憲法”;11月1日,在“海外扁友後援會”上,陳水扁又首次公開宣佈要“制訂新憲法”。除了大放“臺獨”獗詞,陳水扁還不放過任何機會搞小動作,以製造所謂“外交”突破。陳水扁在“過境”華盛頓無望之後,轉而爭取美國放寬對其在美活動的限制。臺灣當局與海外“臺獨”分子共同導演出陳水扁在美接受“國際人權聯盟2003年人權獎”戲碼,為陳水扁製造在美發表演説的機會;陳水扁更利用弔唁宋美齡的機會,向在場的臺灣媒體發表談話,以打破在美不得公開接受媒體採訪的慣例;主動與聚集在下榻飯店外的親民進黨僑民握手,以突破不得直接與僑民在賓館外接觸的限制。在無法達到與美官員直接接觸的目的下,臺灣當局大肆渲染陳水扁與美國高層官員的“電話會晤”,絞盡腦汁安排陳水扁在巴拿馬與同時出席巴拿馬獨立建國百週年慶的美國國務卿鮑威爾“碰面”,並將之稱為1979年臺美“斷交”後最高層級的官方接觸。
陳水扁借“過境”美國,公開進行“臺獨”活動,玩弄小動作,是要彰顯美國對其的“信任”與支援,為業已臨近的2004年選舉造勢,拉美國為其“助選”;也是想進一步要拉美國下水,讓美國為其推進“臺獨”背書,從而為“臺獨”勢力壯膽,削減島內民眾對其推動“公投制憲”的質疑和反對。
(四)鼓噪“加入聯合國”,加大在國際上“臺獨”造勢的力度。
2003年是臺灣當局第十一次鼓噪“加入聯合國”,同以住一樣,失敗的結局從一開始就已經註定。搗亂,失敗,再搗亂,再失敗,仍不遺餘力,臺灣當局所為何來?其實,陳水扁當局在所謂“加入聯合國”問題上並不期待會出現什麼奇跡,他們的搗亂是著眼于通過所謂推動“加入聯合國”過程的各種造勢活動,製造“一中一台”、“臺灣主權獨立”的國際視聽。
臺灣當局一方面繼續唆使與其有“邦交”的少數國家向聯合國提案,要求將臺灣“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問題”列入聯合國大會第五十八屆常會的補充議題。另一方面則不惜耗費大量人力物力進行各種“臺獨”造勢活動,包括聯大召開之前,在《紐約時報》刊登廣告,利用廣播媒體製造輿論,在聯合國大樓對面張貼寫有“讓臺灣搭上聯合國列車”內容的平面廣告;專門從臺灣派出“加入聯合國宣達團”,與旅美“臺獨”分子糾合在一起在聯大召開之日,沿街喊口號、舉標語“遊行示威”,在時代廣場舉行“表達臺灣的獨立形象”的“表演”,在聯合國大樓前廣場進行“抗議”等。
但是,無論臺灣當局耗費多少金錢、使用什麼伎倆,通過“參與聯合國”達到分裂國家目的的圖謀都註定會失敗,借“參與聯合國”為“臺獨”造勢的企圖同樣也不可能得逞。9月17日,第五十八屆聯合國大會總務委員決定,拒絕將甘比亞等極少數國家提出的所謂“臺灣在聯合國代表權問題”提案列入本屆聯大議程。在當天舉行的會議上,80多個國家的代表發言反對將該提案列入本屆聯大議程。在此之前,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對於臺灣“參與聯合國”問題也明確表示,“要成為聯合國會員國,必須具備國家身份”。
(五)變本加厲地推行“金錢外交”,維持有限的“友邦”,製造“外交政績”。
花錢辦“外交”是臺灣當局在一個中國原則得到絕大多數國家承認的國際現實下,維持與“拓展國際活動空間”的最主要手段。陳水扁當局上臺後,在國際上全方位進行分裂國家活動,“金錢外交”不斷加碼,較之李登輝當政時期有過之而無不及。
2003年,民進黨當局為了配合陳水扁競選連任,在國際上的“臺獨”活動更加猖獗,花錢“拼外交”也更加變本加厲。除了進一步增加“對外援助”,以拉住那些為數不多且漸行漸遠的“邦交國”外,臺灣當局還大把花錢增進“邦誼”。8月,臺灣當局不顧財政拮據把一直在中美洲舉行的“臺灣與中美洲國家及多明尼加元首高峰會”搬到臺灣,花鉅資請來首腦人物,以達到既為陳水扁造勢,又穩固中美洲“外交”重鎮的雙重目的。呂秀蓮“出訪”中南美,一開口就“寬延”了巴拉圭4億美元的債務。
凸顯“外交政績”,炒熱選情是2003年“金錢外交”的重要內容。為了給陳水扁的競選連任造勢,臺灣當局不惜重金收買“邦交國”。11月7日,臺灣當局宣佈與太平洋島內吉里巴斯建立“外交關係”。為了成就這一“外交業績”,臺灣當局在吉里巴斯現任總統阿諾特 湯上任之前,就向湯及其政黨累計支援了約100萬美元的現金,以資助其競選,同時還秘密贈送湯本人10萬美元。湯當選後,臺灣當局又承諾臺基“建交”後,在2004年至2007年,臺灣每年向基提供1000萬澳元(1澳元約合人民幣5.68元)無償資助;每年向其提供40萬澳元,支付基相關醫療活動費用等。此外,臺灣當局為陳水扁11月“出訪”巴拿馬,前前後後竟花了1700萬美元,包括為巴拿巴外交部整修的500萬美元;為國家歌劇院、內政部及修道院整修的共600萬美元;為兒童博物館整修的600萬美元。臺灣媒體稱,陳水扁抵達巴拿馬前兩天,該國外長在接受巴拿馬最大媒體《新聞報》專訪時表示,陳水扁之所以受到最高規格待遇,完全是因為“金援外交”發揮作用。
依賴“金錢”維繫的關係不可能穩定,花錢收賣的“邦交”隨時可能失去。一年來,臺灣與“邦交國”關係不穩的消息頻傳。10月,賴比瑞亞宣佈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同時斷絕了與臺灣的關係。
(作者:修春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