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台灣研究年度報告
 
2003台灣研究年度報告
 
字號:
2003年臺灣經濟回顧(一)

  時間:2004-06-14 12:25    來源:     
 
 


  2003年,臺灣經濟總體上仍呈現“外溫內冷”的格局,外銷訂單與出口呈現較高增長,特別是對大陸的出口成為帶動經濟出現恢復性增長的主因。另一方面,內部需求仍顯不足,民間投資持續下降,民間消費低增長,影響到經濟復蘇的力度。同時,失業問題依然嚴重,通貨緊縮仍在持續。2004年,臺灣經濟將在國際經濟大環境持續好轉的情況下有望達到5%的左右的中速增長,失業與通貨緊縮問題也將有所改善。

  一、總體經濟“外溫內冷”

  2003年,臺灣經濟下半年好于上半年。上半年,受伊拉克戰爭與SARS疫情的影響,臺灣經濟受到一定衝擊。第一季度,經濟增長3.2%,第二季度出現0.1%的負增長。下半年,在國際經濟景氣逐漸好轉的情況下,臺灣經濟開始走出低谷,出現回升趨勢,第三、四季度經濟增長率均超過4%,預計全年增長率3.15%。

  臺灣經濟形勢的好轉主要歸功於外部經濟形勢的復蘇,因此具有明顯的“外需拉動”特徵。2003年8月份以後,臺灣外貿出口連續保持兩位數增長,第三季度外貿出口增長9.6%,預計全年增長9.3%,較原預測的7.1%增加2.1個百分點,成為2003年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依統計,近三年,外貿順差對臺灣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均在70%以上。如2001年,臺灣經濟負增長2.2%,其中外貿順差對經濟增長率的貢獻佔了2.8%,否則衰退更大;2002年經濟增長3.6%,其中2.6個百分點也是來自外貿凈需求;2003年經濟增長3.15%,外貿順差的貢獻超過八成,若沒有外貿的增長,臺灣經濟將呈現負增長。

  不過,臺灣內部需求雖有所改善,但仍顯疲軟。上半年特別是第二季度,受SARS疫情衝擊,島內消費與投資出現大幅萎縮,民間消費衰退1.8%,投資衰退10.2%,也直接導致第二季度經濟出現負增長。下半年開始,隨著SARA疫情的化解,經濟開始有所好轉,6月份商業營業額增長開始轉負為正,8月份零售業更出現高增長。1-9月,批發、零售與餐飲業營業額達6.6萬億元新台幣,較上年同期增長3.6%,其中9月增長6.4%。民間消費在第三季度出現1.7%的正增長,預計全年僅增長0.8%;民間投資不如預期,第三季度仍衰退5.1%,預計全年衰退3%。同時,政府消費與投資也不足,2003年1-9月,政府消費僅增長0.2%,政府固定投資衰退2.7%,公營企業固定投資更衰退7.5%。投資與消費不足制約了臺灣經濟的進一步增長,這是臺灣經濟呈現“內冷”特徵。

  臺灣經濟的“內冷”,除投資環境持續惡化外,通貨緊縮仍在持續與失業率偏高仍是主要原因。2003年,臺灣已連續第三年出現通貨緊縮,前三季度消費者物價指數下跌0.37%,11月再下跌0.45%,已連續6全月下跌,預計全年衰退0.28%,較原預期的衰退0.09%擴大3倍。其主要原因是國際經濟不景氣,供給過剩,需求不足,出現全球性的通貨緊縮現象,加上臺灣內部投資與消費下降,加劇了物價的下跌。不過,批發物價于11月開始出現反彈,增長1.06%。

  2003年,儘管臺灣當局採取諸如“公共服務擴大就業方案”等不少改善失業狀況的措施,但由於經濟大環境不好,效果不是很明顯,失業率仍偏高,失業問題沒有得到大的改善。第一季度失業率為3.09%;4月份與5月份一度降至5%以下,分別為4.92%與4.98%;6月份又開始走高,8月份因處大學生畢業高峰而上升到5.21%,創全年失業率最高峰。9月份起,因經濟形勢的逐漸好轉,失業率回落到5.05%,10月份進一步降為4.92%,預計全年在5%左右。第四季度失業率的下降或就業形勢的好轉,最重要的還是臺灣經濟的復蘇,企業吸收就業增加,關閉企業減少,裁員減少,這是就業改善的主因。如10月份關廠失業人數降到不足20萬人,較上年同月減少4萬多人,也是2001年6月以來關廠失業人數最低的一個月。當局刺激就業政策也發揮一定作用。據臺灣“主計處”統計,到11月份,當局“擴大就業方面”提供了10.2萬個就業機構,其中約有一半是失業者的再就業,僅此一項就降失業率0.5個百分點。

  二、外貿出現結構性調整,工業生産呈現中速增長

  2003年,臺灣對外貿易發展起伏較大。1月出口增長只有4%,隨後連續兩個月呈現兩位數增長,有明顯的回升趨勢。但隨後受伊拉克戰爭與SARS的影響,4-7月份,外貿出口增長甚低,平均不到4%。不過,由於2-3月的高增長,使得上半年臺灣外貿出口668.3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7.3%。8月份開始,外貿出口呈現兩位數增長,預計9到12月外貿出口仍將保持10%左右的增長速度,預計全年外貿出口增長9.3%。其中8月份,代表企業投資意願的資本設備進口出現自今年3月以來的首次增長,較上年同期增長近9%,不僅顯示出口拉動投資需求的效果顯現,而且預示著島內投資的回升與經濟復蘇。

  外貿進口波動更大,1-2月份,外貿進口分別達29.1%與28.9%,隨後大幅下降,5月進口增長只有0.8%,7月份更出現負增長。由於年初的高增長,使得上半年進口金額達590.5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1.8%,下半年進口維持中速增長,預計全年進口增長10.2%。特別值得關注的是,臺灣對大陸出口增長速度,1-8月對大陸出口金額220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4.2%。

  2003年年初,臺灣外銷訂單一度下降,2月份只有112億美元,此後逐漸回升,6份開始臺灣外銷訂單連續三個月呈兩位數增長。7月份外銷訂單達145億美元,創造新的歷史紀錄,9月份與10月份又分別達到154億美元與161億美元,增長率均達20%,再創兩個新的歷史紀錄,這標誌著外部經濟形勢的好轉及未來貿易的大幅增長。1-10月份,外銷訂單金額達1391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0.8%。外銷訂單主要來自美國、香港(大陸)、日本與歐洲。外銷訂單的大幅增加,不僅意味著出口的增長,而且直接關係到島內工業生産的發展。臺灣出口總額與外銷訂單的差距擴大,及大陸、香港佔臺灣外銷比重的上升,顯示“臺灣接單,大陸出貨”的趨勢更加明顯。

  2003年,臺灣工業生産也趨於回升。1-10月,工業生産較上年同期增長4.6%,預計全年增長超過5%。其中1-9月製造業生産較上年同期增長3.9%,第三季度連續三個月保持6%左右的中速增長,其中,9月份工業生産較上年同期增長7.5%,尤其是資訊電子工業增長11.5%。第三季度製造業銷售值達2.7萬億元新台幣,較上年同期增長達9.3%。其中,外銷值為9549億元新台幣,較上年同期增長10%,佔總銷售值的46%。其中,上半年,工業生産佔GDP的比重首次降至30%以下,服務業佔GDP的比重為69%,預計全年可能接近70%,農業生産比重降至1.7%。

  三、外商投資衰退幅度縮小,對外投資繼續擴張

  由於島內政局鬥爭激烈、兩岸關係前景不明與當局財經政策搖擺不定,臺灣投資環境依舊不佳,儘管大張旗鼓地搞招商活動,吸引外商投資,但效果不大。外商對臺投資自2001年以來連續三年出現負增長,特別是在前兩年大幅衰退的基礎上,2003年外商對臺投資繼續下降,但衰退幅度縮小。依當局統計,1-10月,外商對臺投資865件,投資金額24.6億美元,分別較上年同期下降6.4%與8.5%,預計全年外商投資項目與金額仍維持負增長。對臺投資居前五位的分別為加勒比海英國屬地(佔30%)、美國(佔24.3%)、日本(佔11.1%)、荷蘭(佔6.5%)與德國(佔6.2%),合計佔了78%。外商對臺投資仍以電子電器製造業為主,佔28.9%;金融保險業佔22.3%,居第二位,兩者合計佔了50%以上;其他依次為服務業13.8%、批發零售業佔13.7%與化學品製造業佔6%,前五項合計佔84.7%。

  臺灣對海外投資呈現兩極趨勢。一方面,臺灣對大陸投資持續增加,1-10月投資件數為1478件,投資金額35.6億美元,分別較上年同期增長30.2%與17.5%,其中對江蘇與上海市投資佔了46.5%。另一方面,臺灣對大陸以外地區投資繼續衰退,同期投資項目587件,投資金額25.9億美元,分別較上年同期下降26%與0.3%。而且對外投資部分,大多集中在加勒比海地區,很可能是轉向大陸的仲介投資。

 (作者:王建民)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