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三國名冢震後新生

時間:2012-05-03 15:29   來源:四川日報

諸葛雙忠祠 三國名冢震後新生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三國名臣諸葛亮的高風亮節,令其名垂青史,為世人景仰。很少有人知道,諸葛亮的兒子和孫子,也曾為了後漢誓不投降、雙雙戰死。後人為紀念他們的精忠報國,在綿竹修建了雙忠祠。

  然而,在汶川大地震中,雙忠祠嚴重受損。經過不到一年的重建,這處三國文化的重要遺跡又漸漸恢復清代風貌。5月20日,記者專程到綿竹探訪震後新生的雙忠祠。

  一門三世忠貞

  [鏡頭] 穿過綿竹市區往西,拐入小巷茶盤街,紅墻黛瓦的雙忠祠就靜靜出現在眼前。大門兩側巨大的“忠”、“孝”二字,正是對諸葛瞻父子當年“魂壯綿竹關”的真實抒寫。

  雙忠祠由忠孝門、拜殿、大殿和啟聖殿構成,完全遵循了中國古代建築的傳統格局。拜殿之後,就是諸葛瞻父子墓。寬大的墓園圍以石欄,琴劍圖案,雕刻非常精巧。

  “當年蜀漢王朝的歷史,就在綿竹之戰後,正式宣告終結。”綿竹市文管所所長謝之戰感慨道。

  遙想當年,魏軍鐵騎揮師南下,攻打蜀漢,主力部隊卻被阻劍閣天險。另一路指揮官鄧艾、鄧忠父子於是率3萬軍士偷渡陰平(今甘肅、四川交界處)成功,後直撲涪城(今綿陽),在成都最後一道防線綿竹關,與諸葛瞻父子的軍隊展開終結蜀漢王朝的生死大戰。

  謝之戰説,諸葛瞻是諸葛亮的長子,19歲時娶劉禪之女為妻,後官拜行都護衛將軍並尚書事,手握軍政大權。怎奈劉禪不理朝政,放任宦官黃皓專權,諸葛瞻因此賦閒在家。直到鄧艾父子不戰而敗江油城,劉禪慌亂之中召集群臣議事,居然面臨無人領兵出征的尷尬,才有人想到請出諸葛瞻。

  彼時,後漢軍隊主力在姜維率領下駐守漢中,來不及回撤支援。諸葛瞻臨危出征,好不容易在成都組織了5萬兵馬,卻連打前鋒的將士也挑不出一個,他19歲的兒子諸葛尚,慷慨從父出征。《元和郡縣誌》曾對這次大戰如此描述:“鄧艾以景耀六年徵蜀,大破諸葛瞻于綿竹,築臺以為京觀。初瞻在涪而艾已入江油,瞻日:‘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進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進屯綿竹,埋人腳步而戰,父子死焉。”

  成都最後一道防線失守之後,魏軍長驅直入,在攻下綿竹關3天之後就打到成都,後主劉禪投降,被俘至洛陽,一句“樂不思蜀”成為千年笑談。

  而諸葛瞻父子戰死後,被安葬在綿竹西郊。後人景仰他們的忠孝,又在清代乾隆3年,以墓園為依託,修建了雙忠祠。雙忠祠與成都武侯祠一起,紀念諸葛一門“三世忠貞”。

  五議維修方案

  [鏡頭] 諸葛瞻父子墓園高大,周長30米,封土高近3米。在墓園前的石碑上,刻有“後漢行都護衛將軍平尚書事諸葛瞻、子尚之墓”,款刻時間是康熙61年。 諸葛瞻父子墓最早修于何時?如今已不可考。雙忠祠的修建原因,在雙忠祠新建廣場上的石碑上,清乾隆邑令安洪德如此解釋:“其墓猶在西郊,洪每過之,見荒煙蔓草,亂冢侵逼……徘徊而不忍去。”當時不僅修了佔地20余畝的祠堂,此後每隔20多年便維修擴建。到清末,雙忠祠已是殿宇宏偉,題刻琳瑯。

  雙忠祠大殿,先後成為小學和職中的教學場所。自1985年以來,當地政府對雙忠祠進行了修繕,還在拜殿內製作了大型彩塑《魂壯綿竹關》,再現諸葛瞻父子死守綿竹關、寸土不讓,以死報國的悲壯。1985年,雙忠祠成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成為德陽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汶川大地震,雙忠祠遭到巨大損壞。謝之戰介紹,由於雙忠祠是磚木結構,祠內山墻、隔墻遍佈裂紋,屋頂青瓦大量破裂掉落,甚至諸葛瞻父子泥塑也被損毀無法復原。負責對口援建綿竹的江蘇省江陰市,斥資1200萬元,按照“原地保護、原貌恢復,堅持真實性”的原則,對雙忠祠進行修復。

  本次修繕,由南京市古建研究所編制維修設計方案。“僅設計方案,就討論過5次。”謝之戰説,“我們認為,應恢復清代的基本格局,而且必須是川西風格。”

  為此,謝之戰帶領施工方負責人專門到綿竹劍南老街古戲臺,告訴他們川西北建築的雕刻相當精緻,山門、屏風甚至撐拱上都會雕刻大量的人物、花鳥圖案,寓意吉祥。幾番討論,現在的雙忠祠,終於按原貌修復了忠孝門、拜殿和啟聖殿,重新修建了西廂房和民俗小院。

  古松護衛忠魂

  [鏡頭] 雙忠祠建築,雕梁畫棟,飛檐鬥角,門窗均黑漆飾之。既有川西民居的婉約內斂,又不乏厚重質感。除了大殿沒有重建,忠孝門、拜殿、啟聖殿和兩側廊房均已修繕。“現在看到的雙忠祠,基本上已是清代的原貌了。”謝之戰説。 進入忠孝門,走廊左側是“蜀漢三叛”郝普、傅士仁和靡芳的跪像,他們形容猥瑣卑賤,與諸葛瞻父子視死如歸自是天壤之別,為後人不齒。

  走進拜殿,張愛萍將軍題寫的“漢室忠烈”,曹禺先生題寫的“魂壯綿竹關”牌匾讓人震撼。《魂壯綿竹關》的彩塑也已修復,仿佛當年金戈鐵馬、悲壯慘烈的戰爭場面猶在眼前。借這次震後修復的機會,這些文物都做了添色等專門的處理。

  邁過拜殿,綠樹掩映之下就是諸葛瞻父子墓。墓旁兩側有百年的鐵甲古松,鱗甲斑駁,夭矯如龍,葉片似劍,宛如兩個披甲執劍的武士護衛著忠魂。墓園的石欄上,還隱約可見當年雕刻的南瓜、壽桃、石榴等圖案。謝之戰説:“這些飾刻,寄託了當年百姓希望四川從此再無戰亂,能夠豐衣足食的美好心願。”

  轉過啟聖殿,眼前豁然開朗,碧綠的草坪上幾株翠竹亭亭玉立,遠處的民俗小院有一個雅致的名字“超然軒”,裏面按古風陳列了明清時的桌椅屏風、雕花木床,一展川西北民居的生活習俗。新修的綿竹博物館,也靜靜矗立在雙忠祠一側。

  雙忠祠的歷代題刻,遍佈在忠孝門、拜殿和啟聖殿等處。其中山門處有戊戌六君子之一楊銳的長兄楊聰撰寫的楹聯:“想當年,國勢垂危,臣主戰,君主降,止爭得盡瘁成仁,碧血尚膏劉氏土;信名世,忠風無忝,父死忠,子死孝,問同是捐軀赴難,青磷誰識鄧家墳。”

  “雙忠祠自重建結束後,就一直免費開放。”謝之戰説,惟一遺憾的是,因為大殿多年前被改成學校,沒有可參照的原貌,原址只好空著,只有整理出來的一根根石樁,顯出年代的久遠。

編輯:楊麗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