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等收入者的存在,減輕了低收入者的壓力,還讓低收入者看到了希望。並且中等收入者本身就是穩定因素。所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就等於讓社會擁有了一台穩定器
●確立生産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不僅有利於促進生産的擴大和經濟的增長,也有利於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黨的十六大提出要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這在黨的重要文獻裏是一個全新的提法,對我國未來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中等收入者好比社會穩定器
首先,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利於社會穩定。在一個貧富懸殊的社會中,富人和窮人處在對立面,很容易誘發人們的仇富心理,引致社會動蕩。而在中等收入者所佔比重較大的社會裏,中等收入者是高低收入者之間矛盾的緩衝器,一定規模中等收入者的存在,減輕了低收入者的壓力,更重要的是讓低收入者看到了希望。並且中等收入者本身就是穩定的因素,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説,他們是社會的既得利益者,不僅不希望社會動蕩不安,而且還會自覺地維護社會的既有秩序。所以,擴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就等於讓社會擁有了一台穩定器。
其次,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利於擴大內需。近幾年我國所面臨的內需不足與收入差距的過分擴大有一定關係。因為市場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收入分配狀況。在收入差距比較合理的情況下,市場需求的分佈錯落有致,與産業供應鏈基本吻合。由於不同收入水準者的需求偏好和邊際消費傾向不同,在收入差距很大的情況下,市場需求的分佈會兩極化。當一部分人已將消費興趣聚焦于幾萬元的商品時,另一部分人則可能還停留在幾千元左右的消費品上,而介乎幾千元到幾萬元之間的商品則少有人問津。這種市場需求鏈與産業供應鏈的不銜接,自然會導致內需的不足。因此,內需的擴大有賴於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擴大。
此外,擴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我們現在的小康還是低水準的、不全面的和發展不平衡的小康。所謂發展不平衡,主要內容之一是指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和階層之間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沒有得到根本扭轉。所以,縮小收入差距應該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對此,擴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是個重要途徑。
制度安排和社會政策要跟上
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擴大,是個自然演化的過程,只有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才有可能形成穩定的中等收入者,從這個意義上説,大力發展經濟是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根本之策。但中等收入者比重擴大也與制度安排和社會政策密切相關。
第一,要確立生産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實際上,國外的所謂中産階層,大部分是由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産要素的所有者和管理者所構成的。確立生産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不僅有利於調動各種生産要素的積極性,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生産的擴大和經濟的增長,也有利於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比如,允許技術入股和參與分紅的政策,一方面會刺激科學技術的發明創造,加速科技向現實生産力的轉化,從而促進經濟增長,為中等收入者比例的擴大提供良好的土壤;另一方面,它也會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科學技術研究和應用的隊伍中來,從而自動壯大中等收入者的隊伍。
第二,要加強人力資本投資。我國個人收入分配的現狀類似金字塔形,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目標是形成橄欖形。從金字塔形轉變為橄欖形,一項重要內容是使處於較底層的人群逐漸上移至中部。低收入者的一大特徵是受教育程度比較低,就業能力和收入能力比較差,因此,必須加強對低收入階層的人力資本投資。
第三,要增進社會的流動性。有資料顯示,我國現階段收入差異的擴大與資源的流動性差或市場的競爭程度不高密切相關,比如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就與勞動力流動的制度性障礙有關,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也與某些行業的壟斷特性相關。
第四,要加強對收入分配的調節。初次分配注重效率,目的是要促進經濟的增長,把蛋糕做大;再分配注重公平,以防止收入差距過分擴大,實現共同富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