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承載著13億中國人期望的中國共産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昨日勝利閉幕了。
這次代表大會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圍繞這個目標,在未來的20年中,中國經濟的航船將以每年至少7.18%的增長速度駛向全面小康社會。到2020年,中國GDP將達到35萬億元,有望成為世界第三經濟大國,而到2050年,則有望躍升至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這可能是世界經濟發展史上最富挑戰性和最富有懸念的一次遠航。在經歷了20多年改革開放的洗禮之後,中國將走進一個財富時代。在這樣一個年代,我們需要一種力量,一種能夠為中國經濟提供持久驅動力的力量,一種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中國經濟內生的增長潛力的力量。這樣一種力量,將充當中國經濟新世紀之旅的發動機,決定中國經濟未來20年乃至更長一個時期的走勢。
我們確信,經歷了無數成長的煩惱,正走出青春期的中國民營經濟將是最有可能擔此重任的一支經濟力量。
20年前不為人重視,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只是在夾縫中求生存,一支在種種束縛中為自己爭取發展空間的力量,在短短20年裏,一躍而成為活躍于中國經濟舞臺的生力軍,對GDP的貢獻超過了50%,而且吸納了絕大部分的下崗再就業者和新增就業人口,成為足以左右中國經濟格局的重要力量。而其可能釋放的強大帶動力,很可能超出了我們的想像。正如一些經濟學家指出的那樣,如果社會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要比現實增長率高,至少會達到9%。我們相信,這一差距主要來自於民營經濟提供的增量。
事實上,民營經濟是否能夠在走向成熟的過程中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承擔起更多的責任,甚至扮演發動機的角色,最終取決於其是否有足夠的施展空間。現實地看,儘管對外開放同時也對內開放甚至首先對內開放的原則已經確立,但民營經濟所面對的市場準入環境仍有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轉型期的政府仍然是大量市場資源的擁有者,層層繁瑣的審批更是對人們創業激情的極大扼殺。最值得關注的是,至今我們仍然沒有一個完善的産權保護制度,這使得民營經濟常常不得不花費大量的精力、時間和資源去應對種種非市場的因素。正因為面對這些障礙,中國高達11萬億元的民間資本存量並沒有像期望中的那樣活起來,成為創富的資本。
中共十六大確定的指導思想和發展戰略,將確保中國經濟的航船不偏離既定的軌道,也使我們對民營經濟最大程度地擺脫束縛充滿期待。中共十六大報告中確立的原則,使民營經濟為中國經濟承擔起更大的責任打開了一條通道。
在十六大報告中,不僅延續了鼓勵發展民營經濟,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統一于社會主義建設中的論述,而且第一次正面肯定了對勞動和非勞動的合法收入均要保護。如果我們可以把十六大的表述當作對種種擔憂的一種回應,則有理由期待,對私有財産的保護,最終有可能在明年兩會期間得到正式的呼應。在國家大法層面確立私有財産受保護的原則,將推進中國最終建立完善的産權保護制度,這也是對財富的最大肯定和尊重。
我們期待,十六大之後的中國會迎來一個尊重財富和財富創造者的年代,一個為創富者營造最適宜的生存和發展環境,讓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的年代。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才能為中國經濟的未來打造一個可靠的發動機,也只有這樣,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才會充分涌流,並且造福於人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