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六大報告提出,我們要在本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準的小康社會……再繼續奮鬥幾十年,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總量作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在未來20年乃至50年內將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帶著這一問題,記者採訪了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核算司司長、高級統計師許憲春。
2020年:國內生産總值將達到35萬億元以上
十六大報告提出,在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國內生産總值到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許憲春説,按照這一目標,到2020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按2000年價格計算)將超過35萬億元。未來20年,中國經濟至少保持7.18%的增長速度。
從歷史經驗看,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經濟的高速增長期都持續了20年左右。之後,幾乎無一例外地出現了減速的過程。在過去20多年裏,中國經濟保持了9%以上的高速增長。中國經濟會不會也陷入同樣的怪圈?
許憲春説,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在經歷了20年左右的經濟高速增長之後,確實都出現了減速的過程,但是情況卻不同。日本在經歷了高速增長之後,特別是在20世紀90年代,經濟長期處於低迷狀態;而除了亞洲金融危機時期外,亞洲“四小龍”在經歷高速增長之後仍然保持不是太低的經濟增長率。中國與日本不同,中國的城市與農村之間、東部與西部之間發展水準存在巨大差距。以2001年為例,排名第一的廣東省的經濟總量超過1萬億元,而排名最後一位的西藏只有139億元。2000年中國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僅相當於同年日本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的2.3%。這些方面既是中國面臨的重大問題,也是中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空間。
2050年:中國有望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2000年,中國國內生産總值超過義大利,躍居世界第六位。中國國內生産總值是否有希望趕上前5個發達國家?
許憲春説,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大大高於世界經濟平均增長速度,也高於發達國家的增長速度。中國經濟總量的快速增長,決定了中國經濟的世界排名前移、中國經濟佔世界經濟總量的比例提高。1999年中國經濟的世界排名為第7位,2000年前移至第6位;2000年,中國經濟佔世界經濟的份額為3.4%,2001年提高到3.7%。
許憲春在分析國內外歷史資料和經濟增長因素的基礎上,對中國和目前經濟總量世界排名前5位國家的未來經濟增長率、國內生産總值以及中國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進行了預測,得出以下基本結論:中國國內生産總值將於2005年超過法國;2020年,中國有望成為世界第三經濟大國;2050年,有可能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許憲春説,從新中國成立之初到2000年的50年,中國國內生産總值的跨越是用萬億元作為臺階的。而從2000年到2050年的50年,中國國內生産總值的跨越將是用10萬億元作為臺階。
GDP:一個需要辯證看待的指標
許憲春説,中國經濟在經歷一定時期的高速增長之後,會有一個緩慢減速的過程。但是,同樣比例的經濟增長率所代表的經濟數量是上升的,而且增長的品質將不斷提高。
許憲春認為,中國GDP的構成將發生重大的變化。比如資訊産業、機電工業、金融服務業等,對於經濟總量的影響會越來越大。萬元GDP的能耗和固定廢物排放量將有較大幅度的下降。
許憲春説,每人平均GDP是一個國家富裕程度的標誌。即使到2050年,我國GDP躍居第二位,由於人口基數較大,我國每人平均GDP與發達國家仍然有差距。這説明瞭加快發展的艱巨性、長期性和緊迫性。
許憲春最後説,從趨勢上看,我們追趕發達國家的步伐越來越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