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時政-中國共産黨召開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媒體評論
媒體評論


 

經濟日報:再創一個“翻兩番”的增長奇跡
 
 
  來源:      日期:2002-11-14 10:14

    在描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時,江澤民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用了六個“更加”:要在本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準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報告提出了一個鼓舞人心的定量指標,即在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國內生産總值(GDP)到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
  新的“翻兩番”目標無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指標,它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對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有何意義?怎樣才能如期達到這個既定目標呢?代表們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一
  毫無疑問,新的“翻兩番”目標宏偉而壯麗。
  十六大代表、國家經貿委經濟研究中心李明星博士分析説,2001年,我國GDP接近1.2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六位,排在前面的美國大約是我們的9倍,日本是4倍,德國近2倍,英國約1.5萬億美元,法國1.4萬億美元左右。到2020年如果比2000年翻兩番,我國GDP將達到4萬億—5萬億美元的水準,經濟總量將有一個重要的飛躍,居於世界前3位應該問題不大。
  從每人平均GDP來看,我國目前是900美元左右,翻兩番後,考慮到人口增長因素,將增加到3000美元左右。這大概相當於現在美國、日本的每人平均GDP 的1/10,屬於中等收入國家的水準。
  這意味著,從現在開始起的18年中,中國經濟必須保持年均7%以上的穩定增長率。
  在目前基數已經很大的前提下要實現這個目標,非常不容易。然而,經過努力又是完全可以達到的————這是代表們共同的看法。
  十六大代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張左己説,報告在鄧小平同志“翻兩番”目標已經提前完成的基礎上,提出新的“翻兩番”發展目標,是符合當今國情和現代化建設實際的,為我們如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如何分階段、有步驟實現現代化,給出了十分具有可操作性和現實意義的指導方針。
  二
  十六大代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夢奎分析了實現新的“翻兩番”目標的七大有利條件:
  ————中國經濟正處於迅速擴張階段。
  其特點是,工業化過程還未完成,現代化進程已大規模開始。中國經濟越過了從溫飽到小康這個非常重要的臨界點,已經具備了迅速增長的能力,投資和消費都有極大的市場潛力。比如,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正大規模進行,産業結構在調整和提升,科學技術進步催生了許多新的增長點,消費結構在調整和升級,等等。
  ————已經具備比較雄厚的物質技術基礎。基礎設施、基礎工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制約基本解除,能源生産能力、交通運輸能力、通信能力大幅度提高。我國裝機容量、高速公路里程位居世界第二,固定電話、行動電話用戶數位居世界第一。糧食、肉類、鋼、煤炭、水泥、數字程式控制交換機等主要工農業産品産量位居世界第一。外匯儲備從1989年的55.5億美元增加到今年7月的2465億美元,居世界第二位。
  ————已經具備比較完善的體制條件。
  我國現在已基本實現了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表現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明顯地發揮基礎性作用,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宏觀調控體系初步建立,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形成。這些將為實現新的“翻兩番”提供體制上的保證。
  ————對外開放提高到新水準。我國吸收外資連續9年居發展中國家首位。1990年—2001年,實際利用外資5108億美元,其中外資直接投資3780億美元。今年以來,外商進入我國的速度再創新高,前三季度,實際利用外資直接投資同比增長22.6%,比去年同期加快1.9個百分點。開放型經濟的迅速發展,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的基本形成,有利於我們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國際競爭中發揮比較優勢和後發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
  ————已經具備雄厚的群眾基礎和人力資源。經濟總量再上幾個新臺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最具群眾基礎的事業,是受到全國各族人民擁護的事業。報告提出,一切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貢獻的勞動,都是光榮的,都應該得到承認和尊重,這將使全民的創造力得到空前釋放。
  同時,除了勞動力便宜的優勢以外,我國人力資源隨著整個國民教育程度的提高,已經在品質上得到很大改善,留學歸國人員增多,各級管理人員積累了豐富經驗。
  ———已經具備比較穩定的外部環境。當前,我國的周邊關係是自鴉片戰爭以來歷史上最好的時期。儘管未來20年中,國際政治和經濟環境仍具有許多的不確定性,但和平與發展將始終是主流,我們可以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
  ————黨的領導更加堅強有力。
  我們能提前實現原來的“翻兩番”目標,靠的是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的正確指引。現在,江澤民同志的報告又總結了13年實踐的10條基本經驗,歸結起來就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探索和創新的歷程中確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地位,標誌著我們的黨更加成熟。有“四個基本”作保證,沿著20年來的路走下去,就能夠迎來一個更輝煌的20年。
  王夢奎代表説,根據可借鑒的國際經驗,一個發展中的經濟進入起飛階段後,有一個長達30年至40年的高速增長時期。中國正處在工業化的中期,在經歷了20多年的高速增長後,再有一個20年左右的較高增長時期是有潛力的。
  三
  十六大代表、國家計委主任曾培炎指出,在本世紀頭20年,中國經濟要持續快速穩定增長,將保持十五大以來國家大政方針和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包括:繼續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堅持市場化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用發展的辦法來解決前進中的問題,進一步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加快城鎮化進程,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等等。
  眾多代表一致認為,結構調整將是貫穿其中的一條主線。
  13年來,中國經濟實現了年均9.3%的快速增長,是以結構不斷調整和優化升級為基礎的。尤其是近年來,我國産業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城鄉經濟結構得到改善,區域經濟開始趨向協調發展。
  十六大代表、中國社科院財貿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江小涓談到,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進口對國內産業的衝擊沒有原來預想的大,這歸功於我國對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有效地促進了經濟結構的合理和優化,提高了産品的國際競爭力。2001年我國機電産品出口額佔整個出口總額的45%,比上世紀90年代初提高了20個百分點。只要我們堅持繼續大力推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促進一批高增長行業發展,在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中國經濟都將保持快速增長勢頭。
  李明星代表説,過去的結構調整是在改革開放中進行的,改革開放與國內結構調整相互促進,相輔相成,使國內市場廣闊與勞動力資源豐富、成本低廉的優勢與國外資金、技術、管理優勢得到有機結合。在以後的結構調整中,這一特點將更加明顯。中國經濟要進一步清除體制上的障礙,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大迴圈,在經濟全球化和世界經濟結構加速重組的新形勢下,來進行自身的結構調整。
  成就來之不易,未來任重道遠。江澤民同志的報告給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提出了冷靜、務實的現代化建設奮鬥目標,指明瞭如何實現這些目標的指導方針和發展思路。代表們表示,我們一定要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時俱進,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再創一個“翻兩番”的增長奇跡,讓一個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準的小康社會如期到來!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