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産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這句出現在十六大報告中的話,引起了一直從事分配製度改革研究的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博導、經濟學教授蔡繼明格外的驚喜。今天,蔡教授在清華園裏接受了記者的獨家專訪。
黨代會報告逐次創新“分配論”
蔡繼明教授回顧説,建國以來中共歷屆黨代表大會的報告一般都論及分配製度,十二大及以前基本上強調堅持單一的按勞分配製度。
十三大依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提出“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形式並存”,大大促進了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育。
十四大延續了十三大的提法,但回避了非勞動要素參與分配的問題。
十五大把“按勞分配與按生産要素分配相結合”確定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這是對十三大的重大發展。但並未明確按什麼要素、按要素的什麼進行分配。
按貢獻分配不具備“剝削”屬性
蔡繼明認為,按要素在社會財富創造過程中的貢獻分配,既有利於促進生産力的發展,又不具有剝削屬性,是現階段廣為人們接受的公平分配原則,它符合大力發展生産力,消滅貧困,消滅剝削,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奮鬥目標。但按貢獻分配的社會環境遠未完善,仍有賴於市場經濟機制的成熟和法制環境的優化,其具體實現形式也必須與時俱進,防止簡單化。
十六大報告解除“剝削”悖論困擾
雇工生産是不是都屬剝削?如果是,如何回答既是“建設者”和“剝削者”的矛盾?就在幾天前,廣東代表任仲夷還就此在討論中提出“剝削”在理論上要有新説法,法律上要有明確界定。
蔡繼明認為,過去,我們的理論及宣傳確實存在既肯定非公有制企業對生産力發展的促進作用,又強調非公有制經濟的剝削屬性的悖論,十六大首次在報告中確認了按生産要素貢獻分配的合理性,將財富的創造與財富的分配內在地統一起來,為解決困擾人們已久的“剝削”悖論提供了新的思路,這是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一個重大發展,必將對我國理論經濟學的發展和未來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起到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