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時政-中國共産黨召開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媒體評論
媒體評論


 

香港文匯報:從十六大看兩岸發展新態勢
 
 
  來源:      日期:2002-11-14 10:04

    在中共十六大開幕式上,江澤民總書記用了相當長時間及篇幅談及臺灣問題,他重申了"一國兩制"、"和平統一"的原則立場,同時加入一些新穎的提法,顯示出北京最高層對解決兩岸問題的政治主動、靈活創意和友善態度。
  江澤民的報告指出:"兩千三百萬台灣同胞是我們的手足兄弟,沒有人比我們更希望通過和平的方式解決臺灣問題"、"寄望于臺灣人民"、"臺灣同胞是發展兩岸關係的重要力量",這些來自中國最高層鏗鏘有力的聲音,動之以理,説之以情,帶有濃厚的人情味,贏得了全場的掌聲與共鳴,不但體現了中共領導人對臺灣人民的理解和關心,同時反映了"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其實也代表著臺灣人民的利益。中共領導人把臺灣全體人民的利益放到一個重要的位置,今後將以"最大的誠意、盡最大的努力去爭取和平統一",這是中共向臺灣表達的最新動向。
  "什麼都可以談"具體化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次政治報告中,江澤民首次提出可以"暫時擱置政治爭議","再次呼籲"兩岸進行對話談判,並將"什麼都可以談"具體化。報告指出,"可以談正式結束敵對狀態問題,可以談臺灣地區在國際上與其身份相適應的經濟文化社會活動空間問題,也可以談臺灣當局的政治地位問題"--即使早前陳水扁企圖以"一邊一國"言論,企圖以政治權謀設置兩岸統一的人為障礙,但中國最高層這次仍然向臺灣領導人公開表態,伸出接觸之手,以全民族的利益為依歸,積極為兩岸政治談判開闢更大空間,提供更多的機會和合作可能性;沒有指定的民間或官方談判對象,總之堅持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上,進行事務性協商或政治談判即可。而且,中共最高層更明確保證,兩岸統一後臺灣可保持原有的社會制度、生活方式,實行高度自治,這完全合乎臺灣人對和平、安定、發展的訴求,由此可見中央領導層對爭取和平統一的確盡了最大的努力和誠意。
  眾所週知,兩岸達成和平統一是中華民族整體利益所在,祖國大陸一再強調不希望以戰爭方式解決統一問題,不希望"自己人打自己人"。十六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但所謂"使用武力"並非針對臺灣同胞,而是針對外國勢力干涉中國統一,以及圖謀分裂的"臺獨"勢力。中國人珍視和平,絕不輕易地與自己人大動干戈,兵戎相見,但中國也特別珍視自己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絕不允許把臺灣以任何方式從中國神聖領土中分裂出去。
  以"三通"促和平統一
  在各種考慮之下,以"三通"促進和平統一,成為了中共領導層在新世紀處理兩岸未來的一個重要方向。我認為,香港同胞對此應有充足的估計與準備。兩岸之間的經貿交流,將有力地促進和創造兩岸統一的有利條件,促進祖國的和平統一和兩岸人民生活的安定祥和。自一九七九年提出"三通"至今二十三年多,兩岸經貿發展迅速,由二○○一年十一月份起,中國大陸已取代美國成為臺灣最大出口市場。在投資方面,赴中國大陸投資已佔臺灣對外投資第一位。根據中國大陸方面統計,至二○○二年七月為止,臺商赴大陸投資金額共二百二十一點七億美元,佔臺灣對外投資比重約百分之四十。而截至二○○二年六月底的半年內,兩岸貿易已達一百九十六點二億美元,比二○○一年同期增長百分之十,當中臺灣的順差達一百四十點二億美元(全年將突破三百八十億美元,當中臺灣順差將超過二百二十億美元以上)。在中國大陸外商投資排名中,臺灣居於第三位,僅次於香港及美國。目前,臺灣正面臨産業結構和技術的升級,若能充分利用兩岸的優勢,將臺灣資金密集的優勢與大陸動力密集、市場遼闊、人才眾多的優勢相結合,不但有利於臺商的投資回報,也有利於臺灣産業結構和技術的進一步提升。中國經濟實力在發展中國家中高踞首位,在全球排名第六。據估計,中國可望在未來二十年內繼續保持GDP年均百分之八的增長,而每人平均GDP亦可以年均提高百分之七的速度增長,二十年後每人平均收入將達四千美元,從而實現小康局面。如今全世界都看好中國商機,而臺灣卻停滯不前,若臺灣當局再"因政廢經",坐失良機,不但極其不智,亦將造成二千三百萬台灣老百姓的不幸。
  兩岸關係突破新契機
  兩岸統一已是大勢所趨,這大勢並不取決於陳水扁螳臂擋車,而是取決於兩岸的中國人民強大的渴望和訴求。臺灣方面已因陳水扁"臺獨"舉措,造成股市暴跌,經濟衰退,民生困苦,損失慘重。目前臺灣社會承受力疲弱,民怨載道,臺獨的禍害使臺灣社會付出了沉重代價,再加上天災頻繁、政黨輪替激發的動蕩、外交孤立,臺資紛紛北移,兩地的經濟遲早要融合。江澤民提出的"三個代表"論,最終可讓臺商增添新動力、新希望,併為兩岸突破和平統一造就新的契機。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