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新世紀前二十年中國發展的總目標。正在舉行的中共十六大就此作出了總規劃。它將把我國的小康社會從現有的溫飽型提升至更高水準﹐為本世紀中葉全國實現全面現代化奠定牢固的基礎。可以説﹐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二十年﹐是振興中華民族的重要時期﹐具有歷史里程碑的意義。
已公佈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具體指針﹐令人十分鼓舞。預期到二○二○年﹐國內生産總值比二○○○年翻兩番。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和地區差別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社會就業比較充分﹐家庭財富普遍增加。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將從二○○○年的八百美元(其中東部地區一千四百美元﹐西部地區六百美元)﹐增加到三千美元。城市化水準超過百分之五十。這些指針體現了我國在發展生産力的基礎上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規律。國人應為此美好前景同心協力﹐奮鬥拼搏。
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各項指針的條件是具備的。最主要的是﹐我國已積累了整套現代化建設的正確理論和行之有效的方針政策﹐形成了能促進生産力發展的生産關係--以公有制為主的多種所有制經濟﹐並有一個和平穩定的社會環境。
其次﹐經過二十四年多﹐特別是近十三年的改革開放和建設﹐我國已積累了相當可觀的綜合國力﹐國內生産總值躍居全球第六名﹐絕對産值近十萬億元。全國出現了大片農村城市化的地區以及以直轄市為中心的經濟區。例如上海經濟對沿海及內地的巨大輻射作用﹐重慶的發展對開發大西部地區的支撐﹐北京﹑天津對周邊地區經濟的推動﹐廣東省中山﹑東莞﹑順德﹑南海﹑番禺等市帶領整個珠江三角洲經濟的騰飛﹐都證明正在加快的城市化將是牽引我國今後快速發展的有力的火車頭。大商場﹑科技工業﹑科技農業﹑高收入﹑高消費﹑高等文化藝術﹐將隨之興起。其雛形目前已開始顯現﹐再過十幾年﹐所引發的深刻的變化將難以辨認。
再者﹐只要善於把握﹐我國加入世貿組織面臨的機遇將大於挑戰。它將加速我國改革開放和建設的進程﹐早日與國際水準接軌﹐也為我國吸引外資﹑擴大商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條件。全球都承認中國是最好的投資場所。跨國公司紛紛遷址神州大地。今年中國利用外資再創新紀錄﹐出口貿易額在國際市場萎縮的情下仍然大幅度上升。這都是加入世貿組織帶來的新氣象。也正因為看到中國經濟的強勁發展勢頭和對外商的巨大吸引力﹐東盟成員國都樂於同中國在十年內建成自由貿易區。這項經濟工程正在落實﹐對東盟和中國的繁榮都有深遠的影響。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無疑會面臨不少難題。居首位的也許是農業和農村問題。農民佔我國人口的大多數。農村現有的發展水準參差不齊﹐不但表現于西部地區落後於東部地區﹐也表現于沿海的山區與平原之間。現時我國低收入的人口主要分佈于農村﹐尤其是中﹑西部農村。那裏大多數地域的農業生産仍然是小農式的耕作﹐城鄉的二元經濟結構尚未有大改變。在二○二○年前如何逐步解決這些問題﹐關乎全國能否實現全面小康的目標﹐須上下協調﹐努力解決。
擴大城市化﹑工業化﹐對吸收農村剩餘勞動力﹐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增加農民的收入﹐確實具有巨大的作用。從總的方向來説﹐發展農業規模經營﹐推進農業産業化﹐建立現代農業企業﹐發展與此相適應的農産品大市場﹐推動農業生産輔助環節的社會化﹐是我國農業今後要走的道路。但如何因應不同地區﹐以不同步驟﹑方法並創造各種條件﹐引導農業朝此方向發展﹐仍然有待我國理論和經濟工作者進行深入的探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