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時政-中國共産黨召開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媒體評論
媒體評論


 

工人日報:小康社會 合力打造公平分享
 
 
  來源:      日期:2002-11-13 10:20

    13年前,浙江農民邱繼寶的企業不過是幾間破舊的廠房。
  13年後,這位十六大代表已經成為擁有13億元資産的民營企業家。
  闊起來的邱繼寶沒有炫耀自己的富足,因為僅僅是他的員工們的生活便能説明很多東西。這位個頭不高卻顯得底氣十足的民營老闆承認,飛躍的員工“家用電器齊了”,“銀行有存款了”,“有的還造了別墅買了轎車”。
  事實上,更多的十六大代表都能從自己的身邊感受到小康生活的到來。
  在公開接受記者的15場代表團討論中,廣東省長盧瑞華代表的“小康秀”魅力難擋———當他還在市長職位的時候,曾專門去幾個萬元戶家裏參觀……如今,廣東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擁有的財産竟已然達到了28萬元。
  正在此間出席黨的十六大的代表們注意到,江澤民同志的政治報告已經描述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與以往人們更多關注的經濟目標不同,未來的小康社會將是一個“人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的社會,將是一個具有“比較完善的國民教育體系、科技和文化創新體系、全民健身和醫療衛生體系”的社會,將是一個“走上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軌道”的社會。
  國家計委主任曾培炎代表説,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反映了歷史的進步和時代的特徵,它不僅是經濟建設與改革的新目標,而且是精神文明建設、民主政治建設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新目標。知名學者李君如則進一步簡化了表述方式,概括為“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四個方面。
  在一個十幾億人口的大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當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正因清晰地懂得其複雜艱巨的程度,代表們的發言中便更多地出現了“合力打造”的字眼。
  從這一層面出發,無論是對合法非勞動收入的保護,還是對吸收包括私營企業主在內的優秀社會成員入黨,幾乎都順理成章地得到代表們的贊成----只有形成全體人民各盡所能的局面,才能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才能如期實現。
  同時,一些代表特別注意到,江澤民同志的政治報告指出,我們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貧困人口還為數不少”。可以為證的是,就在盧瑞華代表盡展廣東小康風采的時候,青海省委書記蘇榮代表坦承青海實現小康的任務極其艱巨,全省基本實現小康尚需三到五年的時間。
  田承忠代表就此分析説,當前我國達到總體小康是就全國的基本面和平均數來説的。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還不平衡,一些地區人民還沒有達到小康水準,城市中相當一部分下崗失業人員生活也比較困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是要縮小差距,實現共同富裕。
  更多的代表認同這樣的觀點。趙湘平代表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重視困難群眾的利益,讓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能享受到社會富裕的成果。周銀校代表説:“讓群眾切實感受到黨的溫暖,感受到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優越性,也是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作為一種千百年來流傳不息的社會理想,小康社會和小康生活始終鼓舞著每一個中國人。
  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第一次使用“小康”來描述中國式的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中國的四個現代化即使達到了某種目標……也還是一個小康的狀態。”
  回憶起寫進歷史的這一時刻,朱相桂代表感慨萬端:“正是在中國共産黨的帶領下,中國人民踏上了走向小康的征程。今天,黨的十六大進一步明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註定將要再一次激發起整個民族的雄心壯志。”
  “當人類社會跨入二十一世紀的時候,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直到今天,江澤民同志宣讀十六大報告的聲音還在代表們耳畔迴響。
  合力打造,公平分享。從黨的十六大這個歷史的高臺遠望,一個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小康社會越來越近。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