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時政-中國共産黨召開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媒體評論
媒體評論


 

中新社:小康合民意“新三步”構造美好生活
 
 
  來源:      日期:2002-11-12 13:50

  十六大報告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戰略目標,立意深遠,深合民意。
小康,最早源於《詩經》:“民亦勞止,汔可小康”。而作為一種社會模式,小康最早在西漢《禮記禮運》中得到系統闡述,成為僅次於“大同”的理想社會模式。
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為中國實現小康設計了三步走的戰略部署:
第一步:到一九九0年實現國民生産總值比一九八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溫飽問題;
第二步:到二十世紀末,使國民生産總值比一九八0年翻兩番,每人平均國民生産總值達到八百美元,達到小康水準;
第三步:到二十一世紀中葉,每人平均國民生産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
目前,中國已經成功的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第一步和第二步。二000年底,中國每人平均GDP已達八百美元,達到總體小康。但總體小康是一個低標準的小康,全面小康是一個較高水準的小康。
江澤民此番為中國人民設計了實現全面小康以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新三步”:
第一步:二十一世紀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産總值比二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
第二步:再經過十年的努力,到二0二一年建黨一百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
第三步:到二十一世紀中葉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中國目前還存在著生産力和科技、教育比較落後、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還沒有改變,地區差距擴大的趨勢尚未扭轉、貧困人口還為數不少等諸多問題,“鞏固和提高目前達到的小康水準,還需要進行長時期的艱苦奮鬥。”
但此間觀察家認為,中國共産黨實現全面小康的戰略構想和全體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從沒有象現在這樣完美和諧,渾然一體。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僅成為中國共産黨的不懈追求,也是全國各族人民的發自心底的渴望和共識。
人們有理由相信,在中國共産黨的正確領導下,一個“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學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準的小康社會,一定會在不久的將來得以實現,造福國人。 (中新社北京十一月十二日)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