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的這個經濟發展戰略的新目標,令人振奮,立即成了老百姓最津津樂道的一個熱門詞彙。
“小康”,儘管這個詞國人已經談了二十多年,它一直是我們經濟發展戰略的目標,但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確實有新的內涵,它使“小康”有了新境界。
“小康”:
國民生活水準的概念
“小康”是衡量國民生活水準狀況時使用的概念,屬於經濟的範疇。國民生活水準的狀況,一般分為貧困、溫飽、小康、富裕。
對於國民生活水準狀況的衡量,目前主要有兩種參照標準:一個是以消費結構為參照系數的標準,即用於購買食物的支出在整個消費支出中所佔的比重,經濟學中稱之為“恩格爾系數”。另一個是以每人平均GDP(國民生産總值)為參照的標準。
按照恩格爾系數的標準,居民的食物性支出佔整個消費支出的比重高於60%,就屬於絕對貧困;在60%到50%之間屬於溫飽;50%到40%就是小康;30%到20%就是富裕。
以每人平均GDP為參照的標準,是我們習慣採用的衡量方式。在鄧小平他老人家的心目中,每人平均GDP達到400美元算達到溫飽水準,達到800美元算進入小康水準,達到4000美元左右才算得上富裕。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資料,到2000年年底,我國GDP超過10000億美元,即每人平均GDP超過800美元。我國農村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也降到了49.1%,2001年又降到47.7%;城鎮居民的恩格爾系數2001年是37.9%。因此,我國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準,這是有充分依據的。
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
“小康”水準有高低
黨的十六大報告説,目前我國“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準”。這個論斷非常科學,需要深刻理解。
首先,我們目前的狀況是“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準。所謂“總體上達到”,就是總體上平均計算達到了。由於我國的疆域大,經濟發展必然不平衡,到2000年,我國尚有將近3000萬人的溫飽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城鎮也有一批下崗人口在最低生活保障線以下,還有一部分人口雖然解決了溫飽問題但尚未達到小康。因此,“總體小康”還是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是要實現“全面小康”、“均衡小康”。
其次,我們目前的狀況是“達到”
了小康水準,但還屬於低水準的小康。
從邏輯上講,沒達到“富裕”之前都屬於“小康”階段。在以每人平均GDP為參照的衡量標準中,“小康”到“富裕”的指標跨度非常大,如果把每人平均GDP達到4000美元左右才視為富裕,那麼每人平均GDP在800到4000美元以下都屬於“小康”這個大階段。可見,在可計算的指標上,與“小康”對應的是一個很寬的數量區間。
這就意味著,“小康”在水準上就必然有高低之分。每人平均GDP達到800美元屬於剛跨入“小康”之門,還屬於低水準的小康。小康水準有一個從低到高的發展過程。達到、進入“小康水準”之後還有個提高的任務。
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提出建設“更高水準的小康社會”,這個戰略目標的定位非常科學。到2020年,我國每人平均GDP將超過3000美元,達到中等收入國家水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將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寬裕。
從“小康水準”到“小康社會”:
量變中質的昇華
“小康社會”,黨的十六大報告中的這個新提法最引人注目。仔細想一想,這個新概念不僅內涵豐富,而且意義深遠。
用“小康”這個指標描述我國的經濟發展戰略目標,是鄧小平的創造。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清醒地意識到,過去制定的到20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是急於求成,脫離實際。在制定現代化建設的發展藍圖時,鄧小平提出了“三步走”的戰略構想,其中:第一步從1981年到1990年國民生産總值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從1991年到20世紀末,國民生産總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準;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每人平均國民生産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在鄧小平“三步走”的戰略構想體系中,“小康”的含義是“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準”。在説到“小康”時,他使用最多的詞就是“小康水準”。雖然他有時也使用了“小康社會”這個詞(在《鄧小平文選》中至少有6處),但是,其含意仍是“小康生活水準”。
“小康水準”,指的是人民生活的水準狀況,主要著眼于物質生活方面的指標,因此有時人們也使用“小康生活水準”這個詞。1991年,國家統計局等12個部門提出過一個對人民生活“小康水準”量化的標準。其中包括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恩格爾系數、城鎮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等16項指標。
順便説一句,近日有人説,“現在來看,10 年前輿論的興奮實際上是對小康目標實現的一次誤讀”。話可不能這麼説,實際上,從“小康水準”到“小康社會”,是認識的深化,理論的發展,目標的提高,追求的升級。
“小康水準”主要著眼于物質生活方面的指標。“小康社會”則涵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意味著社會全面進步到“小康”狀態。“小康社會”不僅包括物質生活的提高,還包括人們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權利,以及生活環境的改善等方面的提高。按照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的描述,“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這意味著,十六大報告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不僅僅是經濟建設與改革的新目標,而且是精神文明建設的新目標,是民主政治建設的新目標,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新目標。
從“小康水準”到“小康社會”,是從物質生活水準的提高擴展到了社會生活的全面提高,社會的全面進步。“小康”還是“小康”,當人們的物質生活水準擴展到了人們生活品質的全面提高時,量變過程中已經帶來了質的昇華。
走向“小康社會”:
本身就是機遇
“小康社會”令人嚮往、令人振奮。這幾天,好多經濟界人士在探詢,誰有機遇? 按照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的論述,到2020年實現“小康社會”,我國國內生産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將達到35萬億元人民幣以上。
這就意味著,我們國家綜合實力將進一步增強,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夢奎的估計,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很可能躍居第三位,僅次於美國、日本。
這就意味著,在這20年中,我國經濟將保持7%以上的高速增長。
這就意味著,到2020年,我國每人平均GDP將超過3000美元,達到中等收入國家的水準。
這又意味著,到那時,電話普及,轎車進入更多的城鎮居民家庭,彩電、冰箱、洗衣機等耐用消費品在農村普及,城鄉每人平均住房面積進一步擴大、居住品質進一步提高。這又意味著,相關行業有寬廣的發展空間、機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