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時政-中國共産黨召開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媒體評論
媒體評論


 

北京晚報:暢想全面小康
 
 
  來源:      日期:2002-11-12 10:31

    這幾天,當江澤民同志所作的十六大報告隨著不同的媒質傳遍祖國的大江南北、千家萬戶,傳到每一個人手中的時候,“全面小康”成了當今使用頻率最高、最流行的“流行詞彙”,所到之處,人們都在興奮地談論著“在本世紀頭二十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並激動地暢想著為期不遠的“全面小康社會”。
  那麼,全面小康究竟預示著什麼呢?儘管“全面小康”標誌著生活的全面提高,但具體來説,在每個人的心中,“全面小康”又有著不同的意義。
  全面小康就是好日子
  十六大代表史來賀在談到即將到來的全面小康社會的時候説:“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真是催人奮進啊!我今年71歲了,當了50年的村黨委書記。劉莊人奔小康的實踐告訴我,只要堅持黨的正確領導,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引導航向,我們就能過上好日子。”
  全面小康是一個物質意義的標準
  全面小康社會首先是一個物質生活意義上的標準,一位教師説:“到2020年,我國每人平均GDP將超過3000美元,達到中等收入國家水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將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寬裕。”
  全面小康更是精神意義上的享受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除了注重物質生活提高外,更注重了人們的精神生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追求的是物質、政治、精神和生態文明的共同發展。單就消費而言,人們可以衣食無憂,把更多的時間和金錢花費到精神消費和享受消費上來。
  全面小康就是市場更加繁榮
  生意界的朋友在談到全面小康時説:“大家富裕了,市場自然就更繁榮了,生意也就會越來越好做。”
  全面小康是人的全面發展
  田亮認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離不開人的全面發展。包括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形成比較完善的國民教育體系、科技的文化創新體系、全民健身和醫療衛生體系。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不斷推進人的全面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
  全面小康是社會的全面發展
  有人説,全面小康社會的內涵更加豐富,意義更加深遠。一句話,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僅僅是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準和品質,而是更加著眼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建設,使我國經濟社會得到全面發展。
  全面小康是一種生活方式
  在更多的人看來,全面小康就是一種生活方式。到那時,生活富裕了,人的素質提高了,社會全面發展了,作為社會的主體,人的價值得到了真正意義上的體現。也就是説,全面小康其實標誌著我們日常生活方式的變革。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