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時政-中國共産黨召開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媒體評論
媒體評論


 

《人民日報》:昂首闊步邁向新征程
 
 
  來源:      日期:2002-11-09 09:18

    神州萬里,彩雲舒展,飛涌世紀大潮;

群賢雲集,星漢燦爛,擘劃宏圖偉業。

2002年11月8日上午,是一個必將載入史冊的偉大時刻。億萬人民熱切的目光投向北京,聚焦在莊嚴肅穆的人民大會堂——中國共産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這裡隆重開幕。

為迎接這一偉大的時刻,北京西城區二龍路街道的李大媽和許多市民早早地把鮮紅的國旗、黨旗挂在了家門口。環衛工人説:“今天是個好日子!”天還沒亮,他們就把大街小巷又打掃了一遍。“我們就是想親身感受這個歷史時刻。”第一次來京的山東棗莊市嶧城區的吳修建一家三口,淩晨4時就起床,乘坐第一趟地鐵趕到天安門廣場。他們手執國旗,靜靜地等候著那激動人心的時刻。

東方破曉,一輪紅日噴薄而出。金色的陽光灑向十里長街,灑向天安門廣場,將怒放的鮮花和飄舞的彩旗映照得鮮艷奪目。

晨風中,數百名中外記者守候在人民大會堂東側,準備記錄下偉大的瞬間。

7時55分,四川團的代表們首先登上大會堂東側臺階。一時間,閃光燈、錄影機、話筒淹沒了代表們歡暢的笑顏。身著鮮艷民族服裝的少數民族代表走來了,帶來了民族地區穩定繁榮的好消息;革命老區的代表走來了,帶來了脫貧致富的喜訊;解放軍代表走來了,帶來了國防現代化建設的捷報……熱情的話語,飛揚的神采,輕快的腳步,透出人們的自豪和自信,顯示出振奮的黨心和高昂的民心。

“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而奮鬥。”江澤民同志鏗鏘有力的聲音響徹大會堂,雷鳴般的掌聲經久不息。

此刻,首都國際機場和北京火車站不見了往日的喧鬧,南來北往的旅客們簇擁在電視大螢幕前。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西側,一些來京的遊客打開專門帶來的調頻收音機,悉心聆聽報告。電波飛上高原,西藏自治區堆龍德慶縣堆龍鄉的扎巴旺久一家聚精會神地圍坐在電視機前,欣喜滿懷;電波飛向海洋,浙江舟山市普陀區蝦峙鎮的“新世紀50”號捕魚船上,39名船員圍攏在船載電臺前,心潮澎湃;電波飛向西南邊陲,雲南石林彝族自治縣石林風景區管理局的30多名黨員幹部集體收看,神情專注;電波飛向原野,黑龍江齊齊哈爾市華安公司職工活動中心裏,73歲的老工人黃文君和300多名退休職工一起傾聽報告,激情難抑。他們用不同的話語表達著同一個聲音,這就是,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的13年,是我們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最快,人民生活水準改善最為顯著的13年,是新中國歷史上最好的時期,必將載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史冊。

桌上清茶依舊,國家萬象更新。緊靠大會主席臺的代表席裏,特邀代表感慨萬千。這些白髮蒼蒼的老同志,親身經歷過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他們説,江澤民同志的報告,高瞻遠矚,氣勢恢弘,深刻精闢,振奮人心,是一篇閃耀著馬克思主義光輝的重要文獻。報告論述的8項成就,輝煌壯麗;報告總結的10條經驗,彌足珍貴。巨大成就,為我們繼續前進打下堅實基礎;10條經驗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長遠指導意義。“綜合國力大幅度躍升,人民生活越來越好,社會穩定,政通人和,這十三年的成就有目共睹。”89歲的特邀代表馬文瑞激動地説。

“10多年來,大寨的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1989年,大寨集體收入只有100萬元;2001年,大寨的集體總收入接近1億元,增長了100倍。”山西大寨村黨支部書記郭鳳蓮代表快人快語,“大寨的實踐證明,‘三個代表’不僅是十分寶貴的精神財富,而且能轉化為巨大的物質財富。”

江澤民同志的報告所描繪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一時間成為幹部群眾熱烈議論的話題。有的市民説,這又是一個偉大的“翻兩番”,比前一個“翻兩番”的目標更加宏偉。一些青年學生説,我們生逢其時,因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目標,我們祖國必將更加繁榮富強,人民生活水準必將更加美好。我們一定會看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那一天。

大會堂內,江澤民同志的報告不斷被熱烈的掌聲所打斷;大江南北,廣大幹部群眾激動的心情如潮水一樣翻捲。展望未來,代表們豪情滿懷。來自陜西延安的王俠代表充滿信心:“在中國共産黨的堅強領導下,經過21世紀頭20年的努力,一個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中國必將出現在世人面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一定能夠實現。”

“全黨同志和全國各族人民,緊密團結在黨中央周圍,萬眾一心,奮發圖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推向前進,共同創造我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江澤民同志激昂慷慨的話語迴響在中華大地,激勵和鼓舞著全國各族人民豪情滿懷地邁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的歷史征程。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