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當年一台九英寸黑白電視機只能收看中央電視臺的一套節目,到今天一家擁有兩台甚至三台大彩電,手握著遙控器以幾秒鐘的速度在幾十個頻道間來回搜索,誰都能深切地感受到中國電視事業的巨大發展。
有資料顯示:1999年至2001年電視劇的生産總量達到了10030部、93588集,電視欄目超過千個。現代人平均每天在電視機旁度過的時間為三至四小時,有70%以上的資訊源自電視……面對迅猛發展的電視業,電視工作者們可謂感慨最多。
電視劇是時代發展的藝術史
中央電視臺早已退休的一位燈光師深情回憶起中國第一部電視劇《一口菜餅子》的誕生。他説:“1958年6月,在中央電視臺簡陋的直播間直播了中國第一部電視劇《一口菜餅子》。當時的布景、道具、燈光都非常簡單,有點像小型的舞臺劇,演員也很少,就是姐姐向妹妹講述一家人解放前的遭遇,告訴人們不要忘記過去的苦難。”
正如這位老電視工作者所説,中國電視劇很快就告別了直播間時代,走入了實景拍攝、置景拍攝,如今又走進了高科技時代。電視劇生産總量和生産品質也在逐年上升。1980年中國電視劇年生産量達到了131部,第一屆中國電視飛天獎開始評選,被稱為新時期開篇之作的《凡人小事》、《喬廠長上任記》等電視劇作品受到歡迎。1983年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成立。隨後幾年,隨著電視機的普及,各地也紛紛建立了電視劇製作中心,國産電視劇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
國家廣電總局總編室有關負責人感慨地説,電視劇是時代發展的藝術史,比如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就是一部生動的革命史,從20世紀80年代的《李大釗》以及隨後幾年的《宋慶齡和她的姐妹們》、《巨人的握手》、《毛澤東和他的鄉親》、《大進攻序曲》等一直到近年的《中國命運的決戰》、《日出東方》、《長征》,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幾乎包括了革命史中的各個階段,形象地展示出了偉人們的風采;還比如反映農村生活的電視劇,從《鄉里妹子》、《雪野》等一直到近幾年的《華西村的故事》、《黨員二愣媽》、《情滿珠江》、《村官》等,藝術地展示了中國農村的變革進程;同樣,反映城市平民生活狀態的電視劇從《渴望》、《編輯部的故事》、《外來妹》到《兒女情長》、《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等,以凡人小事折射出生活的巨變、改革開放帶來的輝煌成就。此外,反腐題材電視劇從當年的《新星》到近年的《蒼天在上》、《大雪無痕》,軍旅題材電視劇從早年的《凱旋在子夜》到如今的《導彈旅長》,公安題材電視劇從1995年的《九 一八大案紀實》到近年的《西部警察》等,無不帶著鮮明的時代烙印,以藝術的獨特視角密切關注著社會發展中出現的種種新問題、新矛盾,塑造出了一大批有鮮明藝術個性的人物。
電視欄目傾力打造民族品牌
如今,一打開電視機,四五十個專業頻道,成百上千個電視欄目令人目不暇接。各省級電視臺基本上都設立了綜合頻道、經濟頻道、影視頻道、科技頻道、體育頻道等專業化頻道,而這些頻道中的各類小欄目更是不勝枚舉。
面對熒屏一片繁榮景象,上海東方電視臺編導、百佳電視工作者張培麗感慨萬千。她説:“這幾年電視欄目雖説發展變化飛快,但是萬變不離其道,大部分堅持了民族化的原則,沒有被外來文化模式所淹沒。這一點非常難能可貴。”張培麗介紹,作為一名戲曲欄目的編導,她在中央電視臺和上海東方檯的支援下,無論在怎樣的困境中都堅持製作《戲曲大觀》這檔節目。事實證明,這樣的堅持是正確的,因為觀眾的品位隨著社會的發展也在提高,如果總拿一些低俗的搞笑、弱智的遊戲來填補他們的精神世界,一定是行不通的。
中央電視臺資深欄目策劃人孫宗華説:許多電視欄目是應運而生。經濟發展了,關注經濟生活的觀眾勢必增多,所以出現了20多個省級專業經濟頻道。人們文化需求多了,才會有那麼多的娛樂節目紛紛出臺。隨著大眾化傾向的加劇,受眾對電視欄目的內容要求不但要“最好”而且要“唯一”。電視欄目要做到“唯一”,就一定要立足本民族文化,不能做你有我有大家有的東西,不能一味抄襲、模倣海外或港臺。
一直在做海外欄目的中央電視臺編導陳芳認為,做引進性的節目也應該堅持“民族化”、“本土化”的原則。一些優秀欄目,如《人與自然》、《環球》、《佳藝五線間》等,就走過了從簡單的“拿來”播放,到結合本民族特點加深文化內涵的過程。這些讓觀眾在觀看珍奇鏡頭、聽聞片中闡述的同時,也在螢幕上看到、聽到了我們的專家和主持人對同一內容的不同角度的評説和不同觀點的闡述。
電視節目市場越來越寬廣
除了活躍的電視欄目外,電視專題片、歌舞晚會、戲劇小品等都以自己獨特的藝術形式熱情歌頌社會主義好、共産黨好、改革開放好,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豐富著廣大觀眾的業餘生活。
國家廣電總局有關領導總結説,歷時15屆的電視文藝“星光獎”就非常説明問題,每一年的電視文藝作品都在專業技巧上、在思想深度上、在藝術表現力上有所提高。很多電視文藝節目、電視劇已經牢牢抓住了觀眾,佔領了電視螢幕。
中央電視臺總編室有關負責人解釋,電視節目市場的逐漸加大和國家實施的一系列系統性的經濟、文化建設舉措密不可分,“村村通”工程,讓大部分偏遠地區也通上了廣播電視網路,電視通訊衛星的高速發展,讓我國電視實現了在海外市場全面落地的目標。
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主席楊偉光介紹,目前我國的電視文藝不但完全獲得了國內市場,還在進一步開拓海外市場。東南亞地區、我國臺灣、香港地區都不斷引進我國內地的電視節目,像《水滸》、《三國演義》、《紅樓夢》、《西遊記》、《太平天國》、《天下糧倉》等作品,不但熱銷東南亞及港臺地區,還在歐美市場上受到歡迎。我國製作的反映少數民族人文、風光的節目,一些涉及環保主題的電視文藝節目,都能在海外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