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在如火如荼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還是在熱火朝天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工會都積極組織廣大職工開展多種形式的互助互濟活動,為保障和改善職工生活做了大量艱苦細緻的工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取得了巨大發展,人民生活整體水準日益提高,但也存在著一定數量的由各種原因引發的生活困難的職工,這給工會幫扶工作帶來了新的課題與挑戰。
探索幫扶救助新路子
改革之初,百業待興。職工群眾總體生活水準不高。各地工會開始積極探索幫扶救助的新路子,互助儲金會、貸款扶貧、勞力互助等多種形式的互助互濟活動得以開展。
1982年,全國總工會在遼寧撫順召開工會群眾生活互助經驗交流會議,並組織生活互助經驗報告團在東北三省開展巡迴報告。
1985年,全國總工會適時召開全國工會群眾生活工作會議。會議總結了工會“九大”以來職工生活(幫扶)工作的成績和經驗,提出職工生活(幫扶)工作要實現轉型,更好地為職工服務、為經濟改革服務。
幫扶工作走向制度化規範化社會化
20世紀80年代中期,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總工會率先開展了元旦春節期間的“送溫暖、樹新風”活動,組成幾十個服務隊,走千家、訪萬戶,了解職工群眾的生活狀況,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上的困難,社會反響強烈。全國總工會及時肯定了這一做法,並在全國推廣了他們的經驗。“送溫暖活動”,這個極為溫馨的詞彙,從此走向了大江南北。
1992年1月,全總第一次組織各級工會于元旦春節期間,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進萬家門、知萬家情、解萬家難、暖萬家心”的送溫暖活動,動員全社會伸出互助友愛之手,為那些生活遇到困難的職工排憂解難、雪中送炭。此後每年元旦春節期間,各級工會都與黨政領導一道,深入到困難企業和困難職工家庭,開展大規模的送溫暖活動。
1994年4月,全總將一年一度的送溫暖活動拓展為送溫暖工程,把活動對象由特困職工向全體困難職工延伸,通過建立困難職工檔案,設立送溫暖工程基金,開展定期救助,推行領導幹部聯繫困難職工家庭對口幫扶,實施小額借款扶貧等幫困措施,以更大的力度幫扶困難職工。在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很完善的情況下,工會送溫暖工程起到了拾遺補缺的作用。
2002年1月,天津市總工會率先建立了全國第一家困難職工幫扶中心,通過信訪接待、政策諮詢、生活救助、就業幫扶、法律援助等有效形式,對困難職工進行“一條龍、一站式”服務和幫扶,一時間社會各界好評如潮。隨後幫扶中心在全國遍地開花,工會幫扶工作在實現經常化、制度化、社會化方面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同時,全國各級工會自2005年開展金秋助學活動以來,累計籌集助學資金27億元,資助了338萬名困難職工子女上學。至此,工會幫扶工作已經形成了送溫暖工程、困難職工幫扶中心和金秋助學活動“三大品牌”,一個資金來源多元化、管理服務規範化、幫扶活動社會化的工會幫扶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2008年3月28日,全國工會幫扶工作會議在天津召開。全國總工會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孫春蘭要求全國各級工會在拓展幫扶範圍上有新進展,在完善幫扶方式上有新舉措,在提高幫扶水準上有新突破,在工作作風上有新轉變,努力推動工會幫扶工作的創新與發展。
幫扶工作任重道遠
在新的形勢下,幫扶工作在工會全局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顯,已經成為衡量工會維權工作水準的重要尺規。做好幫扶工作是工會的一項長期性、戰略性的重要任務。
當前,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入關鍵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日益顯現。勞動力市場就業總量過剩和結構性短缺同時並存。地區之間、行業之間和不同職工群體之間的收入仍然存在差距,廣大職工特別是普通職工收入長期偏低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因此,工會幫扶工作依然任重而道遠。(作者係中華全國總工會保障工作部幹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