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4月15日電(記者賴臻)15日晌午,北京大紅門貨運站裏,搬運工楊瑞生緊攥著3米多的拉門繩,剛剛和兩位工友將最後一節車皮的大門拉緊,嘹亮的汽笛聲便立刻響起,北京市首趟救災捐贈物資專列緊急馳援青海玉樹地震災區。
“先發出去一趟,我這心裏踏實多了。”目送著列車的離去,楊瑞生嘟囔著一句,他告訴記者自己是山東人,性格直爽、愛著急,從事搬運工的5年間,他記不清有多少回徹夜工作的經歷,但是他知道,這種加急的活兒向來都是大事,“越是著急的事,反而幹得越利索”。
楊瑞生驚訝于北京的辦事效率,可是有一點他始終沒有弄懂,從南方冰雪災害、汶川地震再到西南大旱、青海地震,為什麼每次都是幾個小時內,便會有那麼多的貨物集中于這裡。
“這些救災物資都是現成的,來源於廣大市民平時的捐贈。北京市以及18區縣都設有接受救災捐贈事物管理中心,在全市的社區、街道、學校、企事業單位等還設有4000多個網點,捐贈既形成了社會風氣,也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機制。”北京市民政局局長吳世民表示。
效率來自服務意識,效率來自工作作風,效率來自規章制度,效率更是來自愛心的匯聚。
早在2007年,北京市建立了應急援助響應機制,不管哪個地方有困難,只要災害等級進入三級響應狀態便可啟動,從南方冰雪災害、到汶川地震再到西南大旱,北京市具備了迅速應對災害的經驗。
“14日早晨玉樹發生地震,下午例行的市委常委會,便臨時增加了研究部署支援災區民眾的抗震救災議題。”北京市政府副秘書長侯玉蘭表示,作為首都,北京是全國人民堅強的後盾,面對災情必須做到及時的快速反應,必須第一時間表達關心和問候,幫助災區渡過難關。
短短幾個小時後,各種決定相繼通過,捐款1000萬元人民幣,調撥1萬頂帳篷、2萬張折疊床、10萬件棉衣被,發送包括一輛全地型越野救急救車在內的20多輛救護車輛、抽調京城的醫療專家組建多批醫療隊奔赴災區……與此同時,來自社會各界捐贈的錢款、物品、設備也在陸續到位。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為了確保前往災區的物資和人員的順利抵達,北京市的相關部門自覺行動,民政方面以最快的速度調撥物資和人員,鐵路系統則簡化手續一路綠燈,很多沒有進入名單的醫生護士主動請命奔赴一線。
災難無情人有情,北京市民懷揣著愛心和祝願,儘自己的最大能力幫助玉樹災區。據悉,來自北京社會的捐款已經陸續匯出,價值3000余萬元的物資將分兩批運抵災區,醫療救援隊也在15日分兩批前往玉樹。北京市將密切關注災情的發展,及時了解災區的物資需求,繼續籌備救災物資,隨時進行再次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