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之變——來自大草原的科學發展報告

時間:2012-09-23 14:31   來源:新華網

  壯士斷臂,走出“寧願嗆死、不願餓死”的尷尬;未雨綢繆,依靠而不依賴資源培育新的支柱産業。十年間,內蒙古把資源開發的繁榮期,變成了經濟轉型的加速期

  綠草如茵,樹木蔥蘢,陽光明媚。據統計,去年內蒙古烏海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到295天,比2005年多208天。

  今天的烏海,與當年形成了鮮明對比。

  上世紀末,焦煤、石灰石等資源豐富的烏海及周邊地區發展心切,一些人喊出“寧願嗆死,不願餓死”的口號,建起1000多座小煤礦、300多家小焦化廠、上百家電石廠和鐵合金廠,造成了嚴重污染。

  由於常年為煙霧籠罩,烏海及周邊地區獲得了個不光彩的外號——“黑三角”,被外地人調侃為在衛星地圖上找不到的地方。

  不轉型,就沒有出路。新世紀以來,烏海以壯士斷臂的決心,累計淘汰了1560多家煤礦、焦化、電石、鐵合金等小企業。

  “淘汰落後産能,涉及利益調整,傷筋動骨,影響到就業、GDP和地方財政收入。但是,如果不淘汰落後,就不能為先進産能騰出空間,就沒有創新的壓力。”烏海市市長侯鳳岐説。

  淘汰小、散、亂,企業進園區,延伸産業鏈。發展中改善的是生態環境,轉變中提升的是産業水準。

  “十一五”以來,內蒙古累計淘汰煤炭産能2500萬噸,煤井數量由1378處減少到564處。按規劃,到2013年底,年産能小于120萬噸的煤炭企業將全部退出市場。

編輯:張曉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