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挑戰十年 中國精神

時間:2012-10-18 14:02   來源:人民日報

  我們不僅應急,更重長遠——

  如果説救援搶險是應急能力的集中體現,那艱巨的災後重建,則是對發展思維和戰略的長久考驗。

  一個客觀的現實是,我們正處在一個自然災害多發頻發的時期。而中國地少人多,逼仄的生存空間,使我們面對災害時往往會付出更大的代價。在每一次災後恢復重建過程中,如何提高災區百姓的生活品質,如何使災區的發展方式實現轉變,如何保護災區的環境承載能力,促進生態恢復,更好地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都備受重視、頗費思量。

  玉樹是我國的三江源所在地,號稱“中華水塔”。當地百姓都知道,從江裏直接打上來的水泡奶茶、煮飯,比礦泉水還要好。玉樹的環境保護,不僅關係到當地發展,也關係到全國。

  為保證在恢復重建過程中,玉樹環境不被破壞,由中國科學院牽頭,130名專家學者參與,對當地的資源環境和承載能力進行綜合評價,哪些地方可以建、建到什麼程度,哪些地方不能建,都廣泛徵求意見。

  在重建過程中,既考慮災區原有的發展基礎、資源稟賦,又充分利用重建提供的發展機遇,高起點、高標準建設,重視産業升級、節能環保,努力促進災區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通過恢復重建,使災區的基礎設施、人居條件都有較大改善。過去災區很多城市沒有污水處理設施,市政設施很不健全,在重建中全面加強了供水、污水處理、能源供應等公用設施建設。

  正是由於充分考慮到當地百姓的需求,才使得恢復重建不是簡單地克隆過去,而是站在了一個更高的發展起點上。汶川地震後,有人擔心,當地發展水準至少要倒退幾十年,但通過幾年災後重建,有群眾由衷地説,“我們的日子至少向前邁進了20年。”

編輯:黃艷艷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