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挑戰十年 中國精神

時間:2012-10-18 14:02   來源:人民日報

  我們以人為本,尊重科學——

  每次災難襲來時,“人民生命高於一切”,“第一位是救人”,是我們的最高信念。黨和政府對百姓安危、人民利益的掛念,展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珍愛生命、保護人民的本質。

  歷史的災難最終將通過歷史的進步得到補償。“一個善於從自然災害中總結和汲取經驗教訓的民族,必定是日益堅強和不可戰勝的。”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抗震救災總結表彰大會上的重要講話,顯示出中華民族面對災難的堅定和智慧。

  2003年,一場突如其來的考驗降臨華夏大地。來勢洶洶的非典疫情,讓那一年的春天充滿不安。面對嚴峻疫情,黨和政府把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胡錦濤總書記多次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和政治局會議,及時做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向全黨發出堅持“兩手抓”、奪取“雙勝利”的號召。國務院先後召開10多次常務會議,研究制定了一系列重要防治措施;制定並公佈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將防治工作納入依法、科學、規範、有序的軌道。

  非典的代價是沉重的,但這個代價並沒有白白付出,它大大推動我國應急體制的進步、公共衛生事業的進步、社會公共事業的進步,使得我們在後來各種突發事件的應對中,受益匪淺。

  居安思危,完善體制。2005年,《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經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2007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突發事件應對法;汶川地震5個月後,國家立法機關修訂防震減災法,提高學校、醫院的抗震設防標準,並對應急救援機制、過渡性安置、災後恢復重建等作出相應調整。預防與處置並重、常態與非常態結合,我國應急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正是依託這一套應急管理體系,使我們經受了近年來各種災難的嚴峻考驗。無論是南方大範圍低溫雨雪冰凍、汶川特大地震、玉樹強烈地震、甘肅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還是甲型H1N1流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公共衛生事件的防控,都最大程度地減少了突發事件造成的生命財産損失,維護了社會和諧穩定。

編輯:黃艷艷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