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挑戰十年 中國精神

時間:2012-10-18 14:02   來源:人民日報

  災難無情人有情

  10年,一次次抗擊重大自然災害。“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讓我們面對災難堅如磐石

  “難事”不斷,把過去這10年標注成極不平凡的歷史片斷。

  汶川地震,歷史罕見的特大地震;玉樹地震,當地有歷史記錄以來的最強地震;甘肅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吞沒人口密集的繁華城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頻頻發生,我們臨危不亂:非典疫情猝然襲來,肆虐南北;甲型H1N1等高致病性流感警報幾度拉響……

  多難興邦。穿越風霜雨雪,經歷災難磨礪的中國更加從容自信、生機勃發。

  由川西龍門山地震帶一路北上,沿途的村落掩映在青山綠水間,錯落有致。北方建築的豪邁大氣,江南建築的婉約細膩,粵派建築的精緻實用,這些村落既融合了各援建省市的建築元素,又符合川西地形地貌和農民生活需要。

  如今的巴蜀大地,山清水秀,房屋整齊。如果不是親歷者,很難相信,汶川地震發生之初,這裡曾經是一片殘垣斷壁、瓦礫成堆、滿目瘡痍的景象。

  這是一段高度濃縮的時間。汶川地震發生後僅僅3年,10多萬平方公里的破碎山河就重整為安居樂業的家園。沒有發生饑荒,沒有暴發疫情,更沒有引發社會動蕩,創造了人類救災史上的奇跡。汶川,已不僅是川西崇山峻嶺間那一個小城,它成為中華民族“眾志成城、共克時艱”信念的縮影,當代社會主義中國“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理念的象徵。

  災難無情,人有情。面對一次次嚴峻挑戰,中國人民憑藉怎樣的精神締造奇跡?又收穫了怎樣的啟示和經驗?

編輯:黃艷艷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