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十年經濟成就:不斷融合 香港內地創雙贏
 
 
  來源:      日期:2007-06-27 14:39

 

  新華網香港6月27日電(記者 張勇 李凱 白冰) 回歸以來,香港經濟櫛風沐雨,亞洲金融危機、禽流感、全球經濟放緩、非典疫情……天災以及意想不到的困難一次次衝擊和考驗著新生的特區。然而,在中央政府和祖國內地的大力支援下,在特區政府的領導和全體香港同胞的共同努力下,香港百折不撓,愈挫愈強。今天的香港,樓市、股市、匯市暢旺,財稅收入創新高,繼續保持自由港和國際大都市的特色,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的地位更加鞏固,連續13年被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

  背靠祖國 跨越風雨迎彩虹

  時過多年,許多香港市民仍然對1998年8月特區政府與“金融大鱷”那場大戰記憶猶新。當時,甫回祖國懷抱的香港被蔓延亞洲的金融危機引爆了多年積存的經濟泡沫,港元遭到國際金融炒家的瘋狂狙擊,股市狂瀉,利率震蕩,金融體系一時風雨飄搖。

  在這關鍵時刻,特區政府在中央的堅定支援下,毅然決然入市反擊國際金融炒家的襲擊。經過一番驚心動魄的大戰,最終擊退國際炒家,香港金融市場化險為夷。港交所“2211”號交易員甘炳棠不會忘記,特區政府宣佈入市干預那一天,上午股市一開盤,“藍籌股升返,全部人都拍手”。那一刻,令他永生難忘:“真有打勝仗的感覺!”

  亞洲金融風暴之後,香港又接連遭逢“911”事件引發的全球經濟不景氣、非典突然暴發等問題,經濟進入風雨之秋。面對前所未有的一波波衝擊,是“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的獨特優勢支撐香港屹立不倒。特區政府團結廣大香港同胞,沉著應對,中央政府出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支援香港,保持了香港的穩定和發展。

  2003年,就在香港經濟陷入低迷、市道不景氣的時候,《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簡稱“安排”或“CEPA”)簽署了。“CEPA的簽署和實施,是‘一國兩制’方針在經貿領域的成功實踐。”商務部副部長廖曉淇説。這一惠及內地特別是香港經濟的特殊“安排”,涵蓋了貿易、金融、服務、旅遊等各個經濟領域,減少和消除了香港與內地經貿交流中的體制性障礙,加速了相互間資本、貨物、人員等要素的自由流動,如雪中送炭,成為促進香港經濟復蘇和發展的重要催化劑,香港經濟得以從金融危機、非典等打擊中實現了重要轉折。

  自2004年1月1日正式實施以來,CEPA迄今已使1448種香港産品享受零關稅進入內地的優惠。截至今年4月底,內地已累計進口香港零關稅産品逾10億美元,免征關稅額逾7億元人民幣,香港製造業由此獲利豐厚;香港服務業進入內地的時間比其他世貿組織成員大大提前,進入的領域、地域範圍有較大拓展,準入門檻大大降低,許多領域已達到國民待遇的程度,鞏固和發展了香港國際金融中心、航運中心、貿易中心的地位。

  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霍震寰説,在CEPA實施前,香港經濟不景氣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港人投資信心不足,而CEPA的簽署和實施,把香港的發展與內地廣闊的市場、高速發展的經濟聯繫起來,增強了香港市民投資和消費的信心,刺激香港經濟走出了低谷。

  除了居功至偉的“安排”之外,內地開放居民以“個人遊”形式赴港旅遊,也有效拉動了香港經濟發展。香港旅遊發展局主席田北俊説,開放“個人遊”促進了香港旅遊、餐飲、酒店、交通、零售業的發展,對幫助香港擺脫當時的經濟困境以及增加就業,産生了巨大作用。

  統計顯示,在內地遊客的帶動下,2006年旅客訪港為香港經濟帶來的總收入達1173億港元,比1997年增長了51%。目前內地旅客已佔訪港旅客的半壁江山,在港每人平均消費額也名列前茅。

  在諸多“利好”的推動下,隨著全球經濟形勢好轉,2003年以來,香港經濟迅速復蘇並持續增長,財政收支提前實現平衡,就業形勢明顯改觀,通貨緊縮基本結束,股市持續上漲,土地和房地産價格大幅回升,中産階級的負資産問題趨於緩解。香港經濟走出了低谷,步入快速發展的軌道。

  數據顯示,2006年香港的每人平均生産總值達到創紀錄的27466美元;3年來,香港經濟平均增長7%以上;目前香港的失業率已從2003年的8.7%降至4.3%,為5年多來最低。

  2006年,香港的新股集資額首次超越紐約,位居全球第二位。今年6月22日,香港恒生指數一舉突破22000點,再創歷史新高,股市市值達到16萬億港元。作為國際貿易中心,香港是世界第十一大貿易體。作為國際航運中心,香港的集裝箱吞吐量在過去15年裏,一直位居世界前兩位。

  統計顯示,僅在2006年,來港設機構的海外公司數量就達到了創紀錄的1200家。截至目前,已有3900多家跨國公司在香港設立地區總部或辦事處。

  “差不多20年來,現在是最好的情況。”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曾蔭權自豪地形容香港經濟的現狀。

  不斷融合 香港內地創雙贏

  回歸的十年,也是香港與內地在經濟上不斷融合的十年。香港一直是內地最重要的經貿夥伴和對外的窗口、橋梁,而內地的改革開放為香港提供了廣闊的舞臺,促進了香港經濟的發展。回歸十年來,憑藉“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內地與香港的經貿合作向更高層次和更廣領域發展。

  來自商務部的統計顯示,改革開放20多年來,港資以及通過香港進入內地的外資,佔國家利用外資總量的41%。近些年來,港資佔內地引進外資的比重雖有下降,但仍然排在第一位,且絕對量不斷增加。目前,香港是內地第四大貿易夥伴、最大的外資來源地、最重要的經濟合作夥伴和內地對外投資的最大目的地。2006年,香港在內地直接投資項目數達15496個,實際利用資金202億美元,佔內地實際使用外資總數的32%。

  十年來,在中央政府全力支援下,香港與內地交流與合作不斷向深層次、寬領域拓展,兩地人流、物流、資金流加快,開創了互利共贏的新局面。以香港與內地在證券市場方面的合作為例。據香港交易所主席夏佳理介紹,十年來,大批內地大型企業成功在港上市,促進了香港股市加速“擴容”。特別是CEPA簽署後不久,香港股市逐漸踏入牛市,而隨著中國人壽、交通銀行、神華、建設銀行、中國銀行等大型內地企業陸續來港上市,推動港股迅速擺脫頹勢,市值不斷攀升。目前內地企業已佔港股上市公司總數的31%,佔港股總市值的50%,佔同期港股總成交額的60%。

  內地經濟也同樣從中獲益。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屠光紹近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內地與香港的證券市場合作不但鞏固了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也對內地金融市場和企業自身發展産生了積極影響。而且,內地企業通過到香港上市,不但籌集了資金,提高了國際知名度,還在香港較成熟的法律制度、較規範的公司治理環境下,使管理制度、業務發展等方面迅速向國際水準靠攏。

  “香港好,國家好;國家好,香港更好。”這是香港特區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常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樸素的話語卻是香港與內地經濟融合的最佳概括。

  “在新的形勢下,香港仍然在中國經濟發展中具有獨特的地位和作用。”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公室主任高祀仁指出,香港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和橋梁,是內地企業走向世界的大通道,是內地經濟體制創新的重要借鑒。“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也是發展速度最快的發展中國家,是一個十分龐大的經濟體,需要有多個中心城市作為經濟的引擎共同拉動。上海、廣州、深圳等內地城市的發展,對香港而言不是此消彼長的關係,而是合理分工、相互促進,共同推動國家現代化進程的關係。”

  他還強調,鄧小平同志説,“現在有一個香港,我們在內地還要造幾個‘香港’”,説的就是這個意思。

  漸入佳境 香港明天更美好

  英國知名媒體《泰晤士報》不久前曾撰文指出,1997年當香港歸還給中國時,它作為世界上一個重要的金融中心的地位看起來“可能不保”。“然而今天,隨著這片土地走近回歸10週年紀念日,香港的地位甚至比10年前更加重要了。”

  記者近日赴香港採訪,親身感受到了市道暢旺以及信心增強,給這座魅力之城帶來的勃勃生機:繁忙的國際機場和貨櫃碼頭,人流如潮的商鋪和街市,充滿奇幻與歡笑的迪斯尼樂園,人聲鼎沸的賽馬場……

  更令人振奮的是,香港社會各界對於香港的經濟前景充滿了自信和樂觀。“相對於十年前泡沬式的增長,今日香港經濟向上突破的動力強勁,而且潛力和後勁充足。”利豐集團主席馮國經説。在香港恒豐證券供職的交易員張華峰表示,香港是間“好公司”,其未來前景令人期待。不久前公佈的2007/2008年特區政府財政預算案預測,香港今年經濟會繼續穩健增長,本地生産總值可望達到4.5%至5.5%的增幅。

  “香港的命運只要能和祖國聯繫在一起,就永遠是光明的。有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援、香港克服困難的超凡能力和香港市民的勤勞智慧,香港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香港金利來集團主席曾憲梓説。

  展望未來,香港經濟的明天令人憧憬。“十一五”規劃從國家戰略全局的高度明確了香港在國家發展中的定位,對支援香港保持金融、貿易、航運等中心的地位和加大香港與內地合作力度的闡述,比以往更充分、更具體、更具導向性。對此,特區行政長官曾蔭權説:“國家的快速發展,給了香港很大的機會。未來5年,我很有信心,把香港帶到另一個層次、更高的一個臺階!”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