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香港6月26日電(記者 張雅詩 劉志傑)香港大學校長徐立之的辦公室並不大,一張寬大的辦公桌前,3張沙發圍起一方茶几,餘下的空間所剩無幾。徐立之校長與記者圍坐茶几,談起香港回歸10年來港大的發展及前景。
徐立之校長首先談到一個具有指標意義的事件,香港大學第一屆海外校友會去年在上海召開。為什麼會在上海召開呢?一是目前已有2000多名港大校友在上海發展;二是人才結構上,香港大學經濟、財經及金融類專業畢業生在上海同行業中佔據重要地位。這説明,港大畢業生得到內地認同,是內地發展所需要。
回歸以來,港大與內地高校合作的項目也逐漸增多。1998年,港大和上海復旦大學合辦了工商管理(國際)碩士課程,畢業生中包括上海世博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戴柳、寶鋼集團董事總經理徐樂江等多位事業有成之士。據了解,該課程不僅受內地人士歡迎,更吸引了不少在上海工作的香港和海外人士修讀,正好説明港大推行的校園國際化的理念已延伸到內地。
徐立之認為,人才培訓不只是為香港本地,人才都是國家的人才。香港大學要成為國家一流、世界一流的大學,需要打通與內地教育交流,而香港的人才生産不能僅按本地産業發展需要,一定要與國家掛鉤,才能達到目的。
回歸以後香港與內地教育科研交流增加很多。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獎的名冊上已經見到不少港大科研人員的名字。設立於港大的新發傳染性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腦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于2005年正式投入運作。徐立之説,這些方面都把香港的大學和教師歸入到國家層面去了。
徐立之在2002年開始擔任港大校長一職,此前他在海外從事研究和教學工作。談到回歸以來香港高等教育的發展時,他形容自己“有些從外面看,有些從裏面看”。
“香港高教界在過去10年最大改變是與內地的聯繫”,徐立之這樣概括道,“最簡單的指標是,回歸前內地學生不到2%,現在增加到10%左右。”
香港大學日前公佈2007年度內地生入學申請數目,截至6月15日,共收到11023份申請書,多於上年的10231份,打破歷年來紀錄。申請來源也從去年的20個省市區增加到25個省市區。
“香港大學學科發展要讓學生有選擇機會,學科交融,互相啟發。” 徐立之表示,學科設計會利用香港的優勢,吸引內地學生。人才要平衡發展 。
“我們的學科改革正在進行中,我們希望培養學生們的獨立思考能力,這將有助他們在社會上擔當領袖的角色。”他表示,學校致力於幫助學生提升競爭力,有全球化的眼光,才能貢獻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