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一場強大的地震毀掉了四川幾百萬人的平靜生活。對於災區人民來説,面對失去親人和家園的多重打擊,以後的日子怎麼過下去,都是一個異常沉重的話題。
轉眼之間,汶川大地震已經到了兩週年的日子。據有關媒體報道,走在如今的四川地震災區,一個個新鮮的地名讓人目不暇接:“江蘇小區”、“天津小區”、“重慶路”、“京安小區”……在北京援建的重災區——什邡,很多地方可見北京的“身影”:汶川大地震發生後,北京市共確定援建什邡108個項目,此外還包括智力支援、産業合作、精神家園重建等。所有這些項目,不僅在基礎建設上援建了被當地人民稱之為生命線的“北京大道”,提前完成了安居住房和教育、衛生、民政、文化及其他公共服務項目,而且還千方百計幫助當地開發常年致富項目。
早在一年前,北京有關部門就專門接待了來自什邡災區的考察團,這是專門到北京郊區來學習如何經營鄉村旅遊的。“不能光給老百姓蓋房子,還要為他們的生計找出路!”漁江村在北京援建者的幫助下,挖掘村裏的“魚文化”,帶動老百姓致富。村民除了有機會獲得新建的“別墅”小樓,每人還將獲得5m2的入股面積,建成農建樂旅遊項目取得盈利,將按股份分紅的形式發放給村民。
一場地震,帶給我們的感動難以盡數。而在不同時期,我們的感動又有不同的因由。在汶川大地震兩週年的日子裏,災後重建的有形成就與精神收穫,無疑最值得我們感動。有形成就上面已經提及,而在精神收穫方面,我以為主要在於,震後援建不僅使援建和被援建兩地人民的心緊緊連在一起,手足情深帶來的關愛與鼓舞,形成了巨大的建設與發展能量;而且兩地優勢互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融合,也更有利於兩地在未來的發展中擴大視野,把握更多的機會。
地震雖然給我們帶來了一場災難,傷亡、困苦是我們不能不面對的殘酷。但是在今天的中國,我們在國家力量、同胞情義的護佑下,“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帶來的不僅僅是渴望的溫暖,還有在較短時間內“破舊立新”的喜悅。而這個新,既有新的建設,新的生活,更有新的觀念,新的視野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