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珠海的香洲區只有一條街道,一間糧站,一間工廠,一家飯店。30年後,珠海的GDP、每人平均GDP、財政一般預算收入三項指標,較1980年分別增加了210倍、51倍和647倍,並踏上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之路。
特區成果惠及百姓,珠海群眾的口袋鼓了起來
現在,珠海仍是外商投資的熱點地區之一。已有52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投資珠海,外商直接投資項目7303項。珠海工業已逐步形成電子資訊、家電電氣、生物醫藥、石油化工、機械製造、電力能源等6大優勢産業。
2009年,珠海的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22859元,農漁民每人平均純收入8575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805.4億元,比1980年分別增長了31倍、28倍和1941倍。
作為特區,珠海率先在國有企業改革、城市規劃建設、土地管理、生態建設、行政管理、社會管理等領域進行改革創新,開創了“科技重獎”先河,開辦了全國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香洲毛紡廠,興辦了全國第一家中外合作酒店——石景山旅遊中心,創建了全國第一個跨境園區——珠澳跨境工業區,啟動了全國第一個“一島兩制”新區——橫琴新區,較好地發揮了特區“試驗田”作用,為全國不斷深化改革提供了新鮮經驗和有益借鑒。
堅守藍天白雲,是珠海經濟特區的一大亮色,塑造了山海相擁、陸島相望的特色城市風貌,空氣品質、每人平均公園綠地面積、每人平均污水處理能力居全國前列。除被評為“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外,還是我國首個榮獲聯合國“國際改善人居環境最佳範例獎”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