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全會前瞻之五:擴大居民消費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著力點

時間:2010-10-15 11:04   來源:人民網

  三、擴大居民消費需求,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性轉變

  擴大國內消費需求的前提是提高居民收入水準。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通過調整分配結構,“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所佔的比重,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整頓分配秩序,逐步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趨勢”。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大國民收入分配調整制度,增強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眾消費能力”。可見,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重要途徑。

  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調整的就是國民收入初次分配關係。目前,人們對分配不公的抱怨,多半是指初次分配的不公平。所謂初次分配,是指生産經營單位對其經營收入進行的直接分配。它不僅包括創造國民收入的物質生産部門對社會凈産值的直接分配,而且包括非物質生産部門在內的所有單位的直接分配。初次分配公平與否,直接關係到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層面和各個環節能否正常運作。國民收入經過初次分配,形成居民收入、企業收入、政府收入,合理調整這三者在國民收入中的分配關係,是擴大居民收入的一項關鍵措施。

  “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是與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密切相關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初次分配是按照生産要素市場價格決定的分配,政府一般是不干預的。從目前情況看,我國雖然已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尚不完善,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還未形成,勞動者在初次分配中還沒有多少話語權,職工工資增長機制還不健全。而且,大量存在的壟斷經營和混亂的分配秩序都會使初次分配關係出現扭曲。要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必須做到:一要全面實行勞動合同制度,確保工資按時足額發放;二要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隨經濟增長適時調整最低工資標準;三要加強國家對企業工資的調控和指導,發揮工資指導線、勞動力市場價位、行業人工成本資訊對工資水準的引導作用;四要通過完善法律法規、深化改革和宏觀調節,規範初次分配秩序。

  通過國民收入的再分配,加快建立和完善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相補充的覆蓋全體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是擴大居民消費需求的又一項重要措施。第一,要堅持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加快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積極探索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第二,在認真總結各地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經驗的基礎上,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建立以大病統籌為主的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發展社會醫療救助,同時,要儘快普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第三,進一步健全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準,解除居民消費的後顧之憂,形成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祥和風貌,為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良好的社會氛圍和社會條件。(中央黨校經濟學部政治經濟學教研室  王天義)

編輯:吳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