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居民消費需求不斷下降對國民經濟持續發展帶來的嚴重影響
目前,在我國需求結構中,投資率偏高而消費率偏低。根據我國長期經濟發展的經驗來看,我國現階段的消費率在65%左右,其中居民消費率在50%左右比較合適。但國家統計局的數字顯示,近年來我國消費尤其是國內居民消費佔GDP的比重不斷下降。消費率由1992年的62.4%下降到2008年的48.6%,其中居民消費率由1992年的47.2%下降到2007年的35%,為歷史最低水準。與此相對應,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在下降,由1992年的72.5%下降到2007年的39.4%。與其他國家的消費率相比,我國的消費率明顯不足。1993年到2004年,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消費率為78.4%,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消費率為73.5%,低收入國家為81.2%;而我國這一時期的年均消費率不到60%。
消費率不斷下降,使得經濟增長不得不越來越多地依賴於投資和出口的強力拉動。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拉動,投資增長速度明顯高於GDP和消費增長速度。2001年至2008年,我國GDP的年均增長速度為9.9%,而按累計法計算的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增長速度高達21%。資本形成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2000年的22.4%急速增加到2007年的40.9%;同時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則由65.1%下降到39.4%。這種狀況使得消費與投資的結構性矛盾更趨突出,不利於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在消費不足的情況下,經濟增長的另一個重要拉動力是出口。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對外貿易一直保持順差,特別是2005年以來,順差急劇增加,2007年順差達到2622億美元,致使外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明顯上升。投資和出口的快速增長對我國經濟增長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這種發展模式也帶來了一系列弊端,給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首先,高投資引起的能源消耗快速增加,給環境造成巨大壓力。2007年我國GDP約佔世界的6.04%,但能源資源消耗量達到26.6億噸標煤,佔世界消耗總量的15%。最近10多年來,我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廢水排放量等都增加很快,有些地方已超過了環境的承載能力;不少江河水系受到污染,湖泊出現富營養化。
其次,外貿摩擦越來越大。外貿為我國經濟增長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也暴露出日益嚴重的問題。目前,我國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資源型和低附加值産品,其中大約有90%是貼牌産品。比如,我國紡織服裝出口占世界貿易總量的24%,但自主品牌不足1%;我國彩電、手機、臺式電腦、DVD播放機等産品的産量均居世界第一,但關鍵晶片要依賴進口;我國企業必須將手機售價的20%、電腦售價的30%、數控機床售價的20—40%支付給外國專利持有者。我國出口量大,但得到的盈利並不多。這種現狀,使得我國不得不更多依靠廉價勞動力的比較優勢,依靠資源能源的大量投入來換取微薄的利潤。由於我國對外貿易和國際收支的雙順差,外匯儲備大量積累,造成與貿易夥伴國的摩擦加劇,貿易條件惡化。
最後,由於投資衝動和出口衝動引發資本流動性過剩,可能形成資産泡沫、通貨膨脹和消費物價指數上升,導致我國整個金融體系變得脆弱。當出現外部或者內部衝擊的時候,就有可能出現嚴重的系統性風險。要防止出現這種後果,防止經濟快速發展的態勢出現逆轉,根本的出路就在於擴大居民消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