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震後百日四川災區群眾生活掃描

時間:2008-08-20 10:09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成都8月20日電 題:震後百日四川災區群眾生活掃描

  8月19日,汶川地震已過去整整100天。

  為保障災區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國務院在震後先後出臺了為期3個月的臨時救助政策,和3個月(9月至11月)後續救助政策,並決定在後續救助政策到期後,對於生活困難需救助的災區群眾,分別納入城鄉低保、農村“五保”供養和冬春災民臨時生活困難救助制度,保障其基本生活。

  新華社派駐四川各重災區記者近日走進災區群眾中,在一線了解他們的真實生存狀態和所思、所盼。

  災區“三孤人員”生活有保障,他們説:“要是在舊社會遭這麼大災,我們‘討口子’(討飯)都找不到地方。”

  汶川特大地震使四川省4600多萬人受災,全省有上千萬人需要過渡安置,任務十分艱巨。來自四川省抗震救災指揮部的消息,截至8月6日,全省城鄉因地震造成住房損毀需過渡安置的445.4萬戶家庭,已基本實現住房過渡安置。

  一個人類抗擊特大自然災害歷史上的奇跡,在蜀中大地上被創造出來。而這個奇跡的背後,是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和正確領導,是國內外社會各界的巨大支援,是災區各級黨委、政府以人為本、民生為重的執政理念,是災區人民群眾自強不息、艱苦奮鬥和頑強拼搏。

  為政之要在於安民。住的問題基本解決了,災區群眾特別是“三孤”(孤兒、孤老、孤殘)人員等困難群眾生活問題解決得如何?北川羌族自治縣民政局副局長王琳告訴記者,全縣已確認孤兒166名,其中70名孤兒目前在山東省日照市參加夏令營,其他的孤兒絕大多數和具有監護權的親屬在一起,生活得到良好的照料。

  北川桂溪敬老院是該縣安置地震孤老最多的地方,這裡集中供養了80多位因地震造成的孤老。他們當中,70歲以上的約佔80%,年齡最大的老壽星是106歲的百少珍老人。老人現在身體狀況很好,看上去也就七八十歲。

  記者在敬老院食堂的食譜上看到:早餐有稀飯、饅頭、雞蛋;午餐有三菜一湯;晚餐是各種類型的麵條。每人每天平均四兩肉。院長李元貴告訴記者,地震後3個月每位老人每月600元的補助,都悉數發到位了。現在孤老受到社會各界的關心,不少志願者到院裏幫忙照看老人,還有好心人表示願意助養老人。

  在汶川縣社會救助福利服務中心,17位老人在這裡安享晚年。77歲的鄢定安老人説:“要是在舊社會遭這麼大災,我們‘討口子’(討飯)都找不到地方。現在國家不僅給我們災民補助錢糧,還免費發帳篷、建板房讓我們住,黨和政府對我們實在太好了。”

  災區困難群眾積極生産自救,他們説:“是黨和政府的關懷讓我們堅定戰勝災難的信心,但我們不能總靠政府救助過日子,要用自己的雙手重建美好家園。”

  自強、自立、自救,堅定、堅強、堅韌,這是在特大災害面前四川災區群眾的集中表現。在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援下,四川廣大災區群眾在災難中勇敢挺立,正克服種種困難,奮力恢復生産、重建家園。在他們的心中,充滿著生生不息的信念和力量。

  在都江堰市“勤儉人家”安置點,49歲的高俊波説:“政府的糧食和補助款已經發了兩個月,還有最後一個月。靠這些錢糧,維持基本生活沒有什麼問題。但是,靠政府救濟不是長久之計,今後的生活主要還得靠自己,現在我愛人在外面做拉運蔬菜的生意,一天能掙到二三十元;我是快50歲的人了,又沒啥技術,招聘會去了幾次,都沒找到工作,但下次我還要去,不能總閒在家裏呀。”

  在北川縣、青川縣、安縣等地的板房安置區,記者看到最多的是老人、孩子和婦女,青壯年勞動力大都背起行囊出門打工了。18日下午,北川縣擂鼓鎮新建村安置小區,一場暴雨剛過。70歲的蔣先雲和他65歲的老伴鄭仁群,正忙著擦拭自家小百貨店櫃檯上的雨水,繼續做生意。

  今年6月底,蔣先雲老兩口住進了新建小區的板房裏,並在女兒和鄉親們的幫助下,將在地震中震垮的小店又恢復起來。“我是1938年生人,是從舊社會走過來的。這樣的大地震,要是放在從前,老百姓早就沒活路了。”蔣先雲老人激動地説。

  在什邡市受災嚴重的八角鎮楠木村,38歲的劉文蓉地震前在村上租了一間7平方米的房子,開起了“小劉裁縫店”,生意很不錯,還修起了8間平房。地震發生後,劉文蓉家的房屋全部垮塌,“小劉裁縫店”也毀於一旦。

  “自己還有一門手藝,不怕以後沒飯吃。等過些日子,幫村上忙完防疫,我就出去打工,或者重新在外面開個裁縫店。”説起今後的打算,劉文蓉顯得信心十足,目光中充滿了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

      什邡市什地鎮雙瓦村的羅貴先,是當地搞大棚蔬菜種植的大戶,震後家中房屋倒塌,加之菜價下跌,銷售也不好,好多菜都爛在了地裏。羅貴先説:“要説我心頭不急是不可能的,不過辦法總比困難多。沒有人來收菜,我就跑出去主動聯繫商販,我們幾個種植大戶還組織了互助小組,今天我幫你,明天你幫我,儘量把損失降到最低。我們現在只想著儘量給國家減輕些負擔,不能呆在家裏吃救濟。莊稼人的本分就是把田種好,年輕人該出去打工就出去打工,這樣才能早點恢復正常嘛。”

  促進就業是增強受災群眾“造血”能力的最有效手段。地震發生以來,為解決災區群眾就業問題,黨中央、國務院和四川省相繼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就業的政策、措施,其中包括支援企業吸納就業、擴大就業援助範圍、加大技術培訓力度等。北京、廣東、河北等18個省(市)也與四川分別簽訂了對口就業援助協議,共同促進和擴大災區勞動者就業,為災區恢復重建創造條件。

  來自四川勞動保障部門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7月底,成都、德陽、綿陽、廣元、阿壩、雅安6個重災市(州)共舉辦專場招聘會近600場,安排了因災失業人員71萬人重新就業,其中公益性崗位安置就業2.6萬人,解決零就業家庭就業7724戶,有組織勞務輸出11.8萬人。

  以人為本實事求是的救助政策: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處處彰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人文關懷

  汶川地震發生後,國家對災區困難群眾實施的臨時生活救助,切實解決了受災群眾基本生活困難問題,在緩解受災群眾災後的緊張情緒、樹立恢復重建家園的信心、維護災區社會的穩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據民政部的統計,這項舉措目前已救助災區困難群眾907.6萬人,其中“三無”人員881.5萬人、“三孤”人員26.1萬人。

  四川省民政廳救災救濟處處長何曉明告訴記者,雖然3個月的臨時補助期已滿,但在一些重災區,部分受災群眾生活仍處於不穩定狀態,還會存在很多困難。為此,國務院決定,在3個月臨時生活救助政策到期後,政府對生活仍不穩定的受災群眾繼續給予救助。救助對象主要包括“三孤”人員,生活困難的遇難(含失蹤)者,重傷殘者家庭成員,異地安置人員,因災住房倒塌或嚴重損壞且生活困難的受災群眾。後續救助政策以現金補助為主,不再發放口糧。每人平均每月補助200元,在此基礎上適當提高“三孤”等人員的補助標準。補助期限為9月至11月。

  何曉明説,考慮到進入9月份,大部分受災地區生産生活秩序基本恢復正常,因此,相對於臨時救助政策,後續救助政策的資金額和救助範圍會有所縮減。例如,前者在四川除了救濟糧外,補助金總額約為63億元,而後者目前估計僅有20億元左右。最近,省民政廳和省財政廳已起草了一個後續救助政策落實意見,目前正等待省政府的審批,不久後就會下發執行。

  何曉明説,在3個月的後續救助期到期後,按照國務院的部署和要求,對於生活困難仍需救助的災區群眾,將分別納入城鄉低保、農村五保供養和冬春災民臨時生活困難救助制度,保障其基本生活,這是最後“兜底”的政策。總之一點,絕不能讓災區群眾因為經濟困難而挨餓、受凍。

  記者了解到,當前,四川大部分災區的農房建設也已展開。按照四川省的規劃,全省將力爭用1年半時間全面完成因災倒塌和嚴重損毀農房重建任務,保證受災群眾在2009年底前住進經濟、實用、安全的新家園。截至8月12日,四川災後永久性農房累計開工19.5萬戶,完工近2萬戶。

  “三年基本恢復,五年發展振興,十年全面小康。”這是四川省委、省政府確定的災後恢復重建總體目標。我們有理由相信,有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有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援,頑強、堅韌、勤勞的四川災區人民,一定會用自己的雙手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新“天府”。

編輯:王曉燕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