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現場的緊急救援,也是對科技水準的考驗。”汶川地震緊急救援結束後,中國地震局應急救援司司長黃建發頗有感慨地説:“我們必須依靠科技,依靠先進的搜救裝備和技術的結合,才能提高救人的效率,才能最大限度地救出倖存者。”
汶川大地震發生後,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立刻趕往現場展開搜救,先進的
搜救裝備與先進搜救技術發揮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先進救援裝備發揮作用
汶川地震發生當天,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就實施了成立以來最大一次出動,並且通過運輸機直接把兩輛國際先進的救援裝備車空運到災區現場,最大限度地保障救援隊187名隊員在救援現場的設備使用。救援車上配備了60多件套先進裝備,包括搜索設備、破拆設備、頂升設備、支撐設備、救援繩索、動力照明等,還配備了紅外生命探測儀,以及簡易的手動破拆設備。
很多裝備,雖然不大,但作用卻不小。比如紅外探測儀,能夠在黑暗、煙霧條件下,根據溫差來搜索倖存者的位置;擴張設備中的擴張鉗,攜帶方便,擴張力最大竟能達到20噸;剪切鉗並不大,重量也很輕,卻能將鋼筋剪斷,最大的剪切力達39噸,能夠把直徑為30毫米的圓鋼和10毫米厚的鋼板剪斷……
這些裝備確實在救人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此次地震中倒塌的房屋多為磚混結構,厚重的預製板嚴重阻礙了救援者營救廢墟下倖存者的工作。如果只憑手刨肩扛,很難快速救出廢墟下的倖存者。有了這些裝備,救援隊員能在狹小空間破開建築,順利救出倖存者。
12條搜救犬屢立奇功
除了先進的搜救裝備,搜救犬也是此次緊急救援的功臣,是救援隊員的特殊夥伴。
這次緊急救援攜帶了12條搜救犬,它們經歷過多年嚴格的訓練,對氣味的辨別能力比人高出許多倍,聽力是人的18倍,而且視野開闊,具有在光線微弱條件下視物的能力。
在地震災區進行現場搜救,不可能由人背著儀器轉來轉去地尋找,都是先由搜救犬進行大面積的搜索,確定基本目標後,再用生命探測儀等先進設備進行詳細的搜索排查,確定倖存者的具體位置。
在搜救中,搜救犬如果發現了不同類型的目標,反應是不同的。如果發現倖存者,就會大聲叫,而且越叫越急迫;如果發現遇難者,就不叫,而是情緒低落,用腳扒地、搖尾巴。
訓練一隻搜救犬並不容易。從出生起要訓練好幾年,經過多個階段的艱苦訓練,最後還要通過考試。與警犬、緝毒犬等不同,搜救犬能“與人和平友好相處”,雖然樣子兇猛,卻不咬人。
衣食住行也有科技含量
在地震災區救援,要攜帶大量搜救裝備,不可能帶大量的補給和生活裝備,因此在衣食住行方面必須輕裝,這就要有很高的科技含量。
救援隊員的救援服是橘紅色,不僅防水、防火、防油,衣服上還有很多“道道”。這些“道道”是能在黑暗中發光的熒光條,在漆黑的夜晚,能夠有效防止隊員被誤傷。
在地震災區沒法做飯,隊員的主要食物是“單兵自熱食品”。食物密封在一個真空袋中,被塑膠袋包裝起來,只要往塑膠袋中加入涼水,袋中的一小袋類似石灰石的化學物質就能與水發生反應,産生大量的熱能,把袋子中的涼飯加熱。
每一個救援隊員還有一個標準背囊,裏面有便攜睡袋和生活裝備,隊員可以隨地休息。
此外,地震災區通訊設施嚴重受損,手機和固定電話無法使用。救援隊通過先進設備,能夠在10分鐘內通過海事衛星電話,搭建一個小型的衛星通信站,隨時和後方指揮部溝通救援的進度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