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災彰顯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

時間:2008-06-16 10:21   來源:G--光明日報

  最近發生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給災區人民的生命和財産帶來了巨大損失,給中華民族留下了巨大的心理創傷。然而,災難凝聚力量,災難孕育生機,抗震救災的過程,既是拯救生命、安置受災群眾、重建家園的過程,也是激發和彰顯民族精神的過程。抗震救災激發民族精神的活力,彰顯民族精神的內涵,展示民族精神的價值,民族精神成為戰勝災害的巨大力量。

  抗震救災激發民族精神的活力

  人們常説“多難興邦”。因為災難能夠激發民族求生存、求發展的本能。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國家都不希望災難發生,但災難一旦降臨之後,要戰勝災難、化險為夷,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是其中的重要條件。每當災難發生時,民族精神力量彰顯、民族凝聚力增強,其道理也就在這裡。災難往往會激發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成為民族發展、民族振興的重要轉機。

  在中華民族歷史上,國家危亡之時,正是民族精神高漲之際。抗日戰爭時期,日本帝國主義的入侵給中華民族帶來了空前的危機。面對國家危亡、民族災難,每一個中華兒女,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表現出空前的團結,民族精神的凝聚力、感召力得到了充分體現。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自然災難發生之時,也正是民族精神激昂之際。1998年的抗洪救災、2003年的抗擊非典以及今年年初抗擊冰雪災害,全民族萬眾一心、眾志成城、迎難而上、敢於勝利,民族精神得到了錘鍊和昇華。這次地震災害,給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了危難。讓同胞從死亡中走出來、從災難中站起來,使中華民族渡過難關,這種民族本能、民族意識激發了民族精神的活力,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萬眾一心,同舟共濟,抗震救災充分顯示了黨和人民的力量,是中華民族偉大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

  這次地震災害對災區人民而言是一場災難,對國家而言則是一場考驗。在抗震救災中,我們之所以能夠贏得國際社會的普遍贊同,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人從中領略了中國共産黨和中國政府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和應對危機的能力,從中感受了中國人民共渡時艱的決心。這種理念、這種能力、這種決心,與民族精神的激勵與民族凝聚力的增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抗震救災彰顯民族精神的內涵

  中華民族精神具有豐富的內涵,因時代條件不同,民族精神具體內涵彰顯的程度有強有弱。這次抗震救災所彰顯的民族精神,主要集中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愛國主義精神的高揚。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愛國主義傳統的民族,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它是在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基礎上、在千百年來的社會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反過來又給予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以重大影響。作為一種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情感,作為一種偉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它使中華民族經受住了無數次困難和風險的考驗,而一直保持著堅強的團結與旺盛的生機。這次地震災害所激發的民族精神,就其核心而言,仍是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正是廣大國民為國分憂、為國解難的愛國主義情懷,正是中華民族團結互助、同舟共濟的愛國主義傳統,轉化成為戰勝地震災害的強大力量。抗震救災的現實進一步説明,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共同的思想基礎,是中華民族發展、壯大的動力源泉。

  第二,自強不息精神的展現。自強不息是指中華民族所具有的自主自立、奮發向上、不斷進取的精神品格。《易傳》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地之大德曰生”。這是對中華民族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動寫照。在抗震救災過程中,各路救災大軍面對災難,無所畏懼,頑強拼搏,堅韌不拔,絕不言棄,這正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精神的生動體現。這次地震給災區帶來的破壞是毀滅性的,房屋倒塌、交通阻塞、通訊中斷,人員死傷慘重,余震接連發生。就是在這種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參加救援的各路大軍,沒有被災難所嚇倒,沒有被困難所阻擋,為第一時間抵達災區,為拯救更多的生命,為以最快的速度恢復交通,為妥善安置受災群眾生活,他們克服了種種困難,經歷了種種艱辛,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這種慷慨赴難的英雄主義氣概,這種不屈不撓的堅強意志,正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精神的展現。

  第三,人文精神的張揚。人文精神是一種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民族文化精神,其要旨在於以人為本位,尊重人的價值,關注人的生存,重視人的發展。人文精神既是傳統精神的一個重要方面,又是當今時代精神不可缺少的內涵。這次抗震救災,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産黨和中國政府對人的價值的尊重、對人的生命的尊重、對人的生存境遇的關懷。地震發生後,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明確要求:要把搶救被困群眾放在第一位,只要有一線希望,就要盡一切努力施救。當各路救災大軍到達災區後,首要任務是救人,在集中力量從廢墟裏搶救被掩埋人員、搶救生還者的同時,組織足夠的力量救治傷員、安撫傷員。這種對生命的尊重,對生命的珍視,是人文精神張揚的體現。同時,在抗震救災過程中,對於受災群眾的安置,也充滿了人文關懷。400多萬人的衣食住行,被安排得有條不紊,受災群眾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這種對人的生存境遇的關注,其實也是人文精神的展現。同時,為表達全國各族人民對地震遇難同胞的深切哀悼,國務院決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為全國哀悼日。在此期間,全國和各駐外機構下半旗誌哀,停止公共娛樂活動。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為普通百姓設立全國哀悼日,這種對遇難同胞的哀悼,也表達了中國共産黨和中國政府對人的價值的尊重和關愛,顯示了中國政府對人權的尊重和保護。因此,抗震救災光大了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使中國變得更可貴、更可敬。

  抗震救災展示民族精神的價值

  民族的生存和發展需要精神支撐。一個沒有精神支撐的民族,是沒有靈魂的民族,難以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民族精神是國家之根、民族之脈。這次抗震救災,進一步説明瞭民族精神對於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性。

  民族精神是一種凝聚力。一切民族都有自己的凝聚力,失去凝聚力的民族必然走向瓦解和滅亡;民族精神是民族意識的最高形式,是民族凝聚力的精神支柱,失去精神支柱的民族必將失去民族凝聚力。在地震災難面前,黨心順、軍心振、民心齊,各種社會關係、各種社會力量實現了有效整合,臺港澳同胞、海外僑胞心繫災情,中華民族大團結的局面再次顯現在世人面前。這種民族凝聚力、向心力,説到底來源於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激發之後,就會引導民族成員自覺以民族、國家利益為重,激勵民族成員主動伸出援助之手。抗震救災的實際證明,民族精神是一種民族凝聚力,增強民族凝聚力需要弘揚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種戰鬥力。每一個民族總是在經歷和戰勝一次又一次磨難中發展的。抗震救災不是一場戰爭,卻勝似一場戰爭。地震災害所帶來的人員傷亡、財産損失不亞於戰爭,救援行動的危險性、複雜性不亞於戰爭,救援行動所要求的協調性、有序性不亞於戰爭,救援行動所需要的快速反應較之戰爭也不遜色。在這次抗震救災過程中,各路救援大軍救援速度之快,救援效率之高,救援的協調性、動員的廣泛性,都是前所未有的。這種戰鬥力所顯現的正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力量。事實説明,有中華民族精神的激勵和引領,就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

  民族精神是一種創造力。民族的生存和發展需要創造,民族發展水準的高低與民族創造力的強弱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民族精神能激發民族的創造活力,將民族的智慧、才能轉化為民族發展的動力。重建家園,恢復生産,這是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災區面臨的重要任務。要完成這一任務,同樣需要創造,同樣需要精神的支撐。抗震救災所激發的民族精神,將轉化為災區幹部、群眾重建家園、恢復生産的力量。這種力量,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希望所在,也是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的根本所在。

  “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黨的十七大提出的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而要“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一個重要方面是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通過民族精神的弘揚和培育,形成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觀念、理想、目標和追求。抗震救災使中華民族經受了考驗,進一步彰顯了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價值和力量,對於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建設也將産生深遠的影響。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