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災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優越性

時間:2008-06-12 14:25   來源:G--光明日報

  內容提要抗震救災取得的重大階段性成果,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風貌、強大力量和制度優勢,證明了堅持改革開放、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要性、正確性。正是由於長期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先進的科學技術、注重發展文化軟實力,我們極大地增強了抗震救災的物質力量、提高了抗震救災的技術水準,也極大地增強了民眾參與度和國家凝聚力。在抗震救災過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辦大事、辦難事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發揮,黨的先進性建設的成效得到了最大體現。黨和國家政權機關及時有力的反應、社會秩序的穩定、各種問題的有效解決,無不顯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體制效率和組織優勢。抗震救災的實踐再次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著無比的優越性。

  512汶川大地震,是對中華民族的考驗,也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考驗。如何抗災、效果如何,是對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精神風貌、制度體系、領導能力的集中展示。此次抗震救災的努力和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得到了全國人民和國際社會的充分肯定,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風貌、強大力量和特殊價值。抗震救災的實踐再一次證明,我們選擇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唯一正確的道路!面向未來,我們要加倍努力,把社會主義中國建設得更加美好。

  一、抗震救災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風貌

  地震災害,對於中國來説,不是第一次。但這次大地震,卻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範圍最廣、救災難度最大的一次。抗震救災,對於中國來説,也不是第一次。在以往的抗震救災中,中華民族展現了強大力量和許多特點。但這一次,是在改革開放走過30年的條件下進行的。此次抗震救災,展示了黨和政府以及廣大人民群眾的許多新特點,彰顯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時代風貌。

  第一,黨和政府反應敏捷,處置及時,指揮有力有序有效,彰顯了應急處置能力的提高。

  近年來,總結歷次災害事件的經驗,黨和政府加強了應對突發事件能力的建設。國務院制定了106個不同類型的應急預案。地震一發生,黨和政府立即以最快的速度作出反應。

  5月12日14時28分地震發生後,胡錦濤總書記立即作出重要指示。剛從河南考察回來的溫家寶總理,在趕往中南海途中,第一時間折返機場奔赴災區。16時40分飛機起飛後,立即在飛機上召開會議部署工作。當晚,胡錦濤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全面部署抗震救災工作。溫家寶總理在災區視察,直接指揮抗震救災鬥爭。16日,胡錦濤總書記又趕赴地震災區,慰問幹部群眾,看望奮戰在一線的部隊官兵、公安民警和醫護人員,指導抗震救災工作。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迅速啟動應急預案一級響應。地震發生13分鐘後,軍隊應急機制就全面啟動。在接到國家地震局震情通報1分鐘後,總參就下達了使用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的預先號令,15分鐘內通知空軍做好動用飛機的準備。1小時內,成都軍區位於震區附近的部隊展開救援。2小時7分鐘後,成都軍區兩架察看災情的直升機冒雨起飛。3小時內,就有12000人的部隊進入震區各縣市展開搶險。數日之間,先後投入抗震救災的部隊總兵力達13萬多人。

  這種在指導思想和實際舉措上的快速反應,贏得了搶救生命最寶貴的時間,成為這次抗震救災鬥爭的一個重要特點。

  第二,堅持以人為本,充滿人間關愛,始終以人的生命為重,進一步彰顯了黨的執政理念。

  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在這次抗震救災鬥爭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從地震一發生,黨和政府就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胡錦濤總書記指示:“儘快搶救傷員,保證災區人民生命安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指出,要把搶救被困群眾放在第一位。只要有一線希望,就要盡一切努力施救。溫家寶總理在都江堰市聚源鎮中學現場大聲呼喚:人命關天,廢墟下哪怕還有一個人,我們都要搶救到底。這一斬釘截鐵的要求,體現了對人的生命的關愛,成為抗震救災一開始就十分明確的指導思想。所有的部隊、組織和人員,都把搶救生命奉為第一位的天職。在深山,在密林,在殘垣斷壁中,在廢墟下,人們竭盡全力尋找著生命。短短的72小時黃金時間,每分每秒都在敲擊著救援者的心靈。所有的人們都在與時間賽跑。在寶貴的72小時之後,仍然不放棄努力,接連創造了一個個生命的奇跡。

  當把傷員從瓦礫堆裏搶救出來後,醫療、救護、防疫、吃飯、住房、生活、心理等一系列問題又及時提上日程。黨中央國務院提出要求,各級政府逐一加以解決。從一開始,抗震救災的每一項舉措、每一個環節,都是圍繞著人而展開的。人與人之間,處處表現出真摯的相互關愛。一個個感人的故事、一句句樸實的話語,體現出人間真情。處處、時時、事事所體現的以人為本精神,進一步彰顯了我們黨的執政理念。

  第三,資訊公開透明,以最快速度將震情災情和抗震救災情況公諸於世,彰顯了對人民和世界的坦誠。

  發展政治民主,推進資訊公開,更好地利用媒體與公眾交流,在抗震救災中得到了新的更加充分的體現。

  地震一發生,新華社及各大網站,立即授權公佈了地震消息。各大媒體第一時間選派精兵強將奔赴災區一線採訪報道。中央和各地權威部門,通過電視、廣播、網路、報紙、手機短信等,在第一時間向社會公佈震情、災情,及時公佈有關資訊,全面報道抗震救災。幾小時內,國家和地方數次召開新聞發佈會,公佈最新震情統計數據。網際網路上,實時更新地震傷亡人數。相關地方政府,迅速通過手機短信發出上百萬條安民資訊。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受災地區政府每天舉行發佈會。及時、準確、公開、透明的資訊傳播,安定了人心,凝聚了力量。

  中國政府和新聞媒體這種坦誠、透明的態度,不僅得到了全國人民的高度讚揚,也得到了世界的廣泛好評。

  第四,人民群眾廣泛參與,志願行動自覺快速,彰顯了社會活力和公民責任的增強。

  改革開放30年,極大地調動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要“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這種建立在改革開放基礎上、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主體意識和創造精神,在這次抗震救災中以一種特殊的方式迸發出來。

  全國各族人民、港澳臺同胞和海外華人華僑的心被災情牽動著,紛紛慷慨解囊,以各種形式開展捐贈活動。得知災區傷員多、運力不夠,12日晚,千余名成都計程車司機自發前往都江堰搶運傷員。一路上,所有計程車開燈疾駛,匯成了一條燈的長河,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傳遞著愛的光輝。救援現場,活躍著一支14萬多人的志願者隊伍。他們從天南地北自發趕來,穿著各式服裝,操著各種口音。他們自發地組織起來,不計報酬、不怕困難、不顧危險,積極參與搶救護理傷員、心理撫慰調適、排查災害隱患、維護社會穩定等,在抗震救災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各種形式的志願義舉,不僅彰顯了人道主義的光輝,而且體現了現代公民的責任感。這當中,蘊涵著中國人主體意識的增強、社會財富的增加和社會活力的提高。

  二、抗震救災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力量

  地震,是一種綜合性自然災害。對於這種巨大的自然力量,人類目前還無法阻止,但我們必須而且應該最大限度地減少它所帶來的災難。在災難發生之後,正是不屈的抗爭,顯示了通過改革開放、通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積蓄起來的、遠遠超過以往任何時候的力量。

  第一,長期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極大增強了抗震救災的物質力量。

  在這次抗震救災中,在短短的時間內,就動用解放軍、武警部隊10多萬人,公安幹警、消防官兵和特警數萬人;出動各種飛機數千架次,解救被困人員、運送緊急物資;先後向災區運送食品、瓶裝水等生活物資上千噸,向災區調運救災帳篷數十萬頂、被子數百萬床、衣物數千萬件、燃油數十萬噸、煤炭百萬餘噸。災區的過渡安置房現已安裝數千套、生産地已發運和待發運數十萬套。截至6月10日12時,各級政府共投入抗震救災資金234.58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投入189.09億元,地方財政投入45.49億元。中央決定,中央財政加大支援力度,安排250億元用於當前抗震救災的各項支出,並將根據需要增加投入。今年安排700億元建立災後重建基金,明後兩年中央預算還要再作相應安排。地方政府也將及時調整年度財政預算,增加抗震救災資金投入。

  所有這些,都是抗震救災不可缺少的物質力量。沒有這些可以緊急調用的物資,沒有必要和足夠的物資儲備,沒有分佈于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生産網點,沒有水陸空可以綜合使用的運輸力量,把這麼多的人員、物資調往災區,送到老百姓手裏,是不可能的。

  這一切,歸功於改革開放,歸功於堅持發展這個硬道理。正是始終不渝地抓住發展這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題,我們的社會生産力才有了較大的提高,綜合國力才有了較大的增強,才能在地震災害到來之時組織和動用這麼巨大的物質資源。

  第二,大力發展先進的科學技術,極大提高了抗震救災的技術水準。

  這次抗震救災一個顯著的特點,是使用了大量先進的設備,運用了各种先進的技術,不僅使抗震救災的指揮部署更加科學,而且使抗震救災的措施更具技術含量,從而,使抗震救災的行動更加合理與有效。

  來自各大軍區、各軍兵種和武警部隊的救災部隊,包含了地震救援、偵察、通信、工程、防化、測繪、氣象、醫療防疫、修理等20余個專業兵種。涉及範圍之廣、各種力量之多、投入速度之快,均創我軍抗災的歷史記錄。

  公安部緊急抽調消防救援力量,攜帶搜救犬、生命探測儀等救援工具前往災區。國家地震局的專業救援大隊,所用的是專門和先進的救援設備。無論國內的救援隊還是國際的救援隊,我們都可以發現,先進的生命探測儀在準確判定生存者的方位、提高救援的效率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電話線路全部中斷的情況下,為了恢復通信聯繫,指揮部緊急調運了大批行動通訊機站和衛星電話。有關方面向災區空投了手機、收音機。

  地震部門堅持24小時不間斷地跟蹤監測地震序列活動,增設流動觀測站,密切監視震情發展,加強趨勢會商研判,全力做好余震防範工作,實時跟蹤震情的動態變化。

  所有這些,再一次印證了鄧小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的論斷。由於科學技術的應用,抗震救災的能力得到了極大提高。

  第三,注重發展文化軟實力,極大地增強了民眾參與度和國家凝聚力。

  氣壯山河的生命大救援,迸發出世所罕見的中國速度、中國力量、中國精神。災難來臨的瞬間,多少人將生的希望讓給別人;生與死的邊緣,多少人將死的選擇留給自己。大災之中,顯示了感人肺腑、大愛無疆的人間真情。

  都江堰小學9歲孩子許中政和同學們壓在了廢墟底下。一片黑暗中,為驅趕恐懼,他唱起了國歌。

  北川中學,靠呑墨水維持生命的孩子們在坍塌的廢墟下歌唱:“幸福和快樂是結局!”

  德陽東汽中學教師譚韆鞦,在墻快坍塌的一瞬間,張開手臂,將正在課堂的4名學生緊緊護在身下。

  都江堰人民醫院的5名醫護人員,正為一名病人做闌尾切除手術。地震突然發生,手術室的空調機倒在地上,手術室的燈也突然熄滅。一片漆黑中,他們沒有放棄病人逃生,而是不約而同選擇了留下,為病人完成了手術,抬著病人走出大樓,成為這棟樓裏最後逃生的人。

  ……

  在這場空前的災難面前,中華民族迸發出強大的愛國主義精神、人道主義精神、集體主義精神,使整個世界都看到了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戰鬥力。這種凝聚力是瞬間爆發的,但是長期文明積澱而成的,更是長期的文化建設所鑄就。

  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及時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要求,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逐步形成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位一體”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體佈局。文化建設被置於重要位置。全社會大力倡導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又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黨的十七大特別強調,文化已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

  在黨的領導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蓬勃發展。各項政策舉措豐富多彩並不斷落實。僅就網路建設而言,其速度就令世界震驚。中國網民已經排名世界第一。網路發展帶來了很多新的課題,但也加強了公民之間資訊的溝通、情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在這次抗震救災中,網路成為公民參與的一個巨大平臺、一個重要表現、一種特殊方式。公民意識在網路上昇華、價值評價在網路上展開,文化軟實力在網路上充分體現出來。黨和政府正確應對和充分運用網路、媒體等多種手段,與人民交流,及時準確客觀公佈災情和抗震救災情況,全面深入報道抗震救災工作,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大力弘揚廣大軍民不屈不撓、團結奮鬥的民族精神和感天動地的英雄事跡。文化建設的成果,奠定了抗震救災的精神基礎,成為把全國人民和全球華人的情感、力量凝集起來的重要紐帶。

  三、抗震救災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

  中國的抗震救災,贏得了世界人民的同情和尊敬。國外媒體,對中國抗震救災給予高度評價。這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性的體現。

  第一,廣大黨員和黨組織發揮的作用,彰顯了黨的功能和先進性建設的成效。

  地震災害使房屋倒塌、山川變形,但黨的各級組織這個抗震救災的中流砥柱卻巍然挺立。

  地震發生不到半小時,理縣雜谷腦鎮243名黨員就自發集合到鎮政府院內,在鎮黨委的帶領下奔赴各偏遠村組,緊張有序地組織群眾自救互救。綿陽市涪城區,28名黨員領導幹部立即包片巡查災情,3.1萬名黨團員迅速分赴抗震一線。

  北川縣地震發生後不到一小時,在與外界完全沒有通信聯繫的情況下,縣委縣政府就成立了抗震救災前線指揮部。除重傷者外,凡是倖存的黨員幹部,都回到一線,組織群眾自救。

  據不完全統計,災區共有17500多名副縣級以上領導幹部、2288000多名共産黨員奮戰在第一線。各級領導幹部視災情如命令,把災區當戰場,挺身而出、身先士卒、靠前指揮,爭分奪秒搶救被埋被困人員,救治受傷人員。

  在抗震救災中,災區組建各類“黨員搶險隊”“黨員突擊隊”1.82萬多個,參與黨員達118.3萬餘人,在救災一線和災民安置點組建臨時黨組織720多個。

  非災區各級組織部門積極採取多種形式支援災區,在全國組織系統和廣大黨員幹部中廣泛開展了自願交納“特殊黨費”支援災區的活動。

  中共中央組織部急電要求:充分發揮各級黨委的領導核心作用;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充分發揮領導幹部的帶頭表率作用;充分發揮共産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中國共産黨成立以來,經過87年的奮鬥,已經從一個只有50多人的黨,發展成為擁有7000多萬黨員的大黨。87年來,我們黨之所以能夠在革命、建設、改革的事業中,不斷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取得一個又一個成就,是我們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産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終高度重視並不斷保持和發展了自己的先進性。在突如其來的大災難、大考驗面前,長期努力的先進性建設成果,便成為抗震救災最深厚、最強大的資源和力量。

  第二,各種資源的快速動員和有效調配,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辦大事、辦快事、辦難事的能力。

  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向全黨全國軍民發出號召:“一切為了災區,全力支援災區”。溫家寶總理在列車上召開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會議時説,抗震救災工作是關係全國、關係全局的大事,必須舉全國之力,才能把這項工作做好。

  地震發生的當晚,重慶市第一批醫療救援隊就火速趕赴災區;13日晚,重慶市電力公司7台400千瓦發電車緊急馳援德陽、綿陽;14日下午,第三軍醫大學醫療救援隊坐著衝鋒舟突入汶川映秀鎮,重慶市迅速成為四川抗災的大後方和保障基地,成為全國支援四川抗災物資和人員的轉机站。

  空中、鐵路、公路、水路立體運輸,國家戰略儲備緊急籌措,各種救援力量迅速集結,數百萬噸食品、藥品、帳篷、機械馳援災區。

  道路阻隔,武警交通部隊立即緊急抽調各地機械操作手,組成搶險突擊隊進駐;第二炮兵在全國抽調的上千名工程技術人員迅速在災區集結。

  質檢總局從江蘇、深圳、廈門、寧波、天津、遼寧、山東、廣東、重慶檢驗檢疫局抽調193名衛生檢疫人員組成19支隊伍,分別在災區各市縣開展衛生防疫工作。

  各檢驗檢疫機構特事特辦,堅持24小時不斷崗,按照快速檢測、快速放行,免收進境捐贈物資的檢驗檢疫費用的要求,保證境外援助物資和救援人員隨到隨檢。

  鄧小平説過:社會主義的一個優勢,是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這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一個重要概括。中國發展並走向富裕、民主、文明、和諧的許多大事,都是以一定方式集中力量辦出來的。這次抗震救災,我們充分利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堅持全國一盤棋,從全局著眼,調配一切必需的資源和力量,有力地保障了抗災前線最緊迫的需要。

  第三,黨和國家政權機關的有效運作,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體制效率。

  抗震救災的實際證明,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是強有力的。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機關的工作是努力的,效率是很高的,在關鍵時刻是能夠發揮組織、協調、指揮、執行各項功能的。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抗震救災工作。地震發生後,胡錦濤總書記連續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和政治局會議,全面部署抗震救災工作,並親赴四川災區指導抗震救災。中央政治局、政治局常務委員會發揮核心領導作用,及時對抗震救災的重大問題進行研究,作出最重要的決策,向全黨全國全軍發出號令。國家應急機制發揮了作用。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匯集災情、下達指示、調兵遣將。在抗震救災的不同階段,總指揮部先後在北京、在災區帳篷、在行進的火車上,召開多次會議,對抗震救災工作及時作出具體部署。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其他領導同志也對抗震救災工作給予了有力指導和協調。

  為了加強指揮協調,地方、部隊及各方面救援力量均實行統一領導、統一指揮。軍地協調,大力協同,密切合作。受災地區各級黨委和政府充分發揮作用,建立健全了強有力的市縣鄉村抗震救災領導體制,以確保黨中央、國務院各項要求落到實處。

  這種嚴密的組織體系和運作機制,是由我們的制度奠定基礎的,又是通過不斷改革而加以改善的。到了抗震救災的關鍵時刻,這種執政能力、領導水準便無可回避地接受了檢驗,發揮了作用。

  第四,社會秩序的穩定和各種問題的有效解決,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組織優勢。

  抗震救災並不是某個單項任務,而是大規模、綜合性的應急反應。地震對我們的考驗,既要看救出了多少生命,又要看能不能解決地震災害帶來的大量社會問題,使災區的社會秩序保持穩定,災區的人民生活得到保障,災區的生産儘快恢復正常,災區的重建儘快有序進行。

  按照中央的部署,抗震救災不同領域、不同方面的工作都緊張、全面、有序地展開和推進。

  全力救治受傷群眾。截至6月10日12時,因地震受傷住院治療累計95252人(不包括災區病員人數),已出院76853人,仍有15802人住院,共救治傷病員1284293人次。

  安置受災群眾,安排好受災群眾生活。緊急生産調運大批帳篷、活動板房。優先安排教學用房。截至6月9日,四川災區過渡安置房已安裝68100套、正安裝23400套、待安裝91200套,生産地已發運51500套、待發運66900套。

  加強衛生防疫,確保大災之後無大疫。保證每個行政村有1至3名防疫技術人員和衛生監督員;組織防疫藥品的生産和運輸。及時切斷污染源,做好消毒工作,清運生活垃圾。加強對飲用水監測和食品衛生監督檢查。加強疫情監測,防止傳染病流行蔓延。

  搶修受損設施。各重災縣和主要城鎮實現了至少有一條幹線公路對外連接。寶成線等因災中斷的5條鐵路線恢復正常運作。四川54個重災縣已基本恢復或部分恢復供電。所有受災區縣對外通信不同程度恢復。通過架設臨時供水管線、搶修村鎮供水設施和臨時送水等措施,基本解決群眾臨時用水問題。

  嚴防次生災害。嚴密防範由於降雨和余震引發的滑坡、泥石流、滾石造成人員傷亡,防範因水庫、水電站、堤壩等垮塌而引起的水災。重點處置唐家山等堰塞湖險情。實行統一指揮,加強水位和堰體監測,及時組織人員轉移避險。排查危險化學品生産儲存設備、輸油氣管道、工業生産重點設施因災造成的隱患,及時採取安全防範措施。

  組織恢復生産。抓緊搶修災毀基礎設施,爭取儘快全面恢復重災區的交通、供電、供水,恢復鄉鎮和行政村的通信保障。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儘快恢復生産。積極組織廣大農民搶收、搶種,保障“三夏”農資供應。

  做好災後重建前期工作。國務院頒布了《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條例》,成立了災後重建規劃組,按照統籌規劃、科學評估、分步實施的原則,調查研究、科學論證,開展地質地理環境條件評估和建設項目選址工作,抓緊編制災後重建總體規劃,並著手編制重建的各專項規劃和具體實施方案。對民族文化遺産、具有科學價值的地震遺址給予保護,對損毀的公共建築進行鑒定。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在這種規模宏大的系統工程中突出地反映了出來。抗震救災仍在繼續,困難依然巨大。地震,考驗了中華民族,考驗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證明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必要性、正確性。歷經巨大災難和抗震救災的壯闊實踐,中國共産黨人和偉大的中國人民,必將更加凝聚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堅定信念。(北京市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執筆:左憲民)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