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四川都江堰7月17日電(張玉清、楊西河)在重災區彭州市龍門山鎮抗震救災一線,受災群眾經常看到一位身材魁梧、臉龐瘦黑、嗓音略顯沙啞的大校,他一會兒帶領官兵實施緊急搜救,一會兒握著群眾的手親切問候……
他,就是濟南軍區某機步旅政委彭玉斌。
“黨員幹部跟我上”
5月17日17時,營長陳西明向政委彭玉斌彙報:銀廠溝陡紅岩半山腰有4名被困群眾。
“時不等人,救人要緊!”彭玉斌當即帶領30多名官兵,迅速向陡紅岩進發。1個小時後,彭玉斌帶領搜救隊來到山腳下。
海拔800多米的陡紅岩,在地震中發生了嚴重的山體滑坡,巨石不斷從山岩上滾落下來。
“黨員幹部跟我上!”彭玉斌帶領10名黨員組成尖刀班,從沒有坍塌的山體一側開闢上山通道,爬上被困者所處位置,再組織11名突擊隊員從山頂借助繩索貼著山體往下滑,其他人員作為預備隊隨時做好增援準備。
鐵鍬挖斷了,鋼釬撬彎了,手上和身上劃出了一道道深深的血痕……官兵們全然不顧。
1個半小時後,救援官兵終於到達了4位被困群眾所處的位置,彭玉斌指揮大家分成4組,採取輪流背的方式,帶著被困群眾沿著剛剛開闢的“路”往山下走。
為了確保每名被困群眾的安全,彭玉斌要求背人的戰士在前面走,腰上係著3條保險繩,後面有3個人拽著繩的另一端。短短3公里的路程,他們竟整整走了近3個小時。
“我們要以一顆滾燙的心,溫暖災區籍戰士的心”
“政委,要不是您幫我聯繫家人,我真不知道他們現在是死是活!”
“彭政委你好,我們已與貴部災區籍戰士徐洪的父親聯繫上,他家除房屋倒塌外,人員安好。”
……
地震中,這個旅有300多名川籍戰士家庭遭遇不同程度損失,52名抗震救災一線的戰士與家人失去聯繫。
“我們既要抗震救災,更要關心參加抗震救災的災區籍戰士。要想盡一切辦法,通過各種途徑幫助他們儘快聯繫上家人。我們要以一顆滾燙的心,溫暖災區籍戰士的心!”彭玉斌指定由政治部一名副主任牽頭,帶領2名幹事組成聯絡組,連夜赴汶川、北川、青川等災區,尋找災區籍戰士的家人,積極與地方政府有關部門搞好協調,確保戰士家人生活有保障,並用錄影機把戰士家人拍攝下來,讓他們實實在在看到親人、感受親情。
與此同時,彭玉斌還利用自己老家在重慶,老鄉、同學、戰友、親友多的優勢,把52名戰士的家庭地址、父母姓名等詳細情況用手機編輯成189條“尋親短信”,發給他們,並叮囑:“你們一定要替我找到這些戰士的家人!”
修理營綿陽籍士官何平與父母和北川縣的未婚妻龔小英失去聯繫。彭玉斌一邊做小何的思想工作,一邊打電話催促聯絡組人員儘快搜尋。為了擴大尋找範圍,彭玉斌還專門與四川電視臺聯繫,請新聞媒體幫助尋找。經過多方努力,最終幫助何平找到了父母和失去音訊10多天的未婚妻。
“我們不能讓受災群眾再成難民”
“寶山村6名受災群眾臨時住的帳篷沒有頂蓋,我得去看看。”一天夜裏,正和機關人員研究為受災群眾帳篷搭設方案的彭玉斌,看到外面下雨,首先想到的就是受災群眾。
從指揮所到寶山村,需要趟過一條小河,步行5公里山路。彭玉斌披上雨衣,帶領工化營18名官兵,扛著鐵鍬,抬起1頂帳篷,打著手電冒雨奔往寶山村。
通往寶山村的一處山路已被洪水阻斷。彭玉斌帶頭跳進激流中,和官兵們手拉著手,伴著時隱時現的手電燈光,趟過激流,深一腳淺一腳往前趕。
“趕緊把帳篷先撐起來,不要讓鄉親們再淋雨了!”趕到寶山村後,彭玉斌當即脫下雨衣給一位老人穿上,然後帶領官兵搭帳篷。15分鐘後,彭玉斌把受災群眾轉移到帳篷內,並和官兵們架起隨身攜帶的簡易行軍床,把6名受災群眾全部安置後才帶領戰士返回。
為解決受災群眾生活問題,彭玉斌與其他常委商議後,組織官兵在責任區內的20個行政村設立了免費就餐點、維修服務點和醫療保障點,及時為他們提供服務。為了加快帳篷搭建進度和高壓線路架設速度,讓群眾及早感受家的溫暖,他一邊深入到官兵中帶頭幹活,一邊給群眾加油鼓勁。
深受感動的受災群眾卻不知道,彭玉斌的老家就在涪陵,一個多小時就可以回去一趟,而他卻身在家門而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