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之友 相見恨晚
當然,要成為志願者,光有熱情還是不夠的,黃浩顯也不是一位普通的老人。清華大學畢業,國家高級工程師,參加過幾十次IEC國際電工委員會國際會議……有著如此豐富履歷的黃浩顯,英文水準自然不在話下。在志願者面試時,他出色的英文也令幾位教授考官舉起了大拇指。
見到黃浩顯的時候,他正挺拔地站在太平洋聯合館前的廣場上,迎接每一位前來問詢的遊客。“謝謝您提的這個問題。”每每遇到前來提問的遊客,黃浩顯都會微笑地先謝對方,然後用自己最大的耐心來回答對方的問題。儘管小白菜們都是以服務態度佳、服務品質高著稱,可態度好到黃浩顯這種程度的,還真是不多。記者在一邊看到,無論是在服務時間還是輪休時間,黃浩顯手裏都牢牢揣著一張園區地圖,沒人提問的時候,就一個人默默溫習,認真的勁頭,還真趕得上他過去做研究的狀態。
黃浩顯説,自己能來做志願者,首先要感謝的就是妻子。“開始她是反對的,怕我身體吃不消,但在我的堅持下,她也理解了,對我説:‘既然你那麼想去,那麼就去吧,免得一輩子後悔。’我們心靈相通。”在通往志願者之路上,還有一個人是黃浩顯要特別感謝的,那就是長期管理崗位志願者侯慶山。“我面試的時候遇到他。當別人質疑我年紀大是否能堅持時,是他一直支援我,這讓我更加堅定了做志願者的決心。”
給志願者挑刺的志願者
侯慶山
珠璣心語
“這一天我等了八年,能做上志願者對我來説是一件特別不容易又特別珍惜的機會。每天來上班我都非常高興,所以天再熱也都可以忍受。”
3月初,在東方綠舟的世博會長期管理崗位志願者拓展訓練中,記者第一次見到侯慶山。74歲的他和其他年輕人一樣,跑、跳、蹦、定向越野,甚至還玩起了高難度的“高空傳人”遊戲。兩天的訓練後,親切和藹的侯慶山成了大家的“侯爺爺”。
已提交二十多份建議報告
上崗後,侯慶山被安排在園區志願者部運營小組管理普通志願者,考慮到他的年紀,志願者部並沒有明確規定他的上崗時間。不過,每週一到週五早上7:30,侯慶山都會準時到志願者部報到,風雨無阻,雷打不動。他説:“這一天我等了八年,能做上志願者對我來説是一件特別不容易又特別珍惜的機會。每天來上班我都非常高興,所以天再熱也都可以忍受。”
每週,他還會制定一份詳細的工作計劃,保證一週走遍一個片區。到園區暗訪志願者,侯慶山並非隨便走走。他把自己的職責總結為“兩看一問”:一看志願者著裝、二看他們的精神狀態,三是假扮遊客,上前提問考一考志願者的服務和知識面。一個月來,侯慶山已經提交了二十多份建議報告,指出他在園區看到的問題。
50多年後再續瑞典緣
侯慶山是上海人,大學剛畢業那陣,他進入外交部工作,並被派往中國駐瑞典大使館工作,成了一名年輕的外交官。在瑞典斯德哥爾摩,侯慶山度過了難忘的三年時光,並學會了瑞典語。在之後的一次工作調動中,侯慶山離開外交部,在其他單位從事對外工作,從此再也沒有踏上瑞典這片土地。可一份瑞典情結,已經深埋在他體內。沒有想到,五十多年後的今天,因為是長期管理崗位志願者中年紀最大的一位,侯慶山被媒體廣為報道。瑞典駐上海大使館總領事夫人正好在一份英文報紙上看到了侯慶山的故事,並將這份報紙轉給了總領事姚漢森。故事就是這樣富有戲劇性。姚漢森看了報道後立刻邀請侯慶山到家中做客,兩人相談甚歡,侯慶山的瑞典情結得以續寫。
在此之後,無論是5月9日的中瑞建交60週年慶招待會,還是5月23日的瑞典國家館日,侯慶山都被邀請以嘉賓的身份參與。“我這把年紀了,還能成為中瑞兩國民間的‘友好大使’,這令我非常榮幸。”侯慶山説:“最令我感慨的是在瑞典國家館日還見到了瑞典國王,要知道,我在瑞典的時候,他才只有14歲。只能感嘆,歲月飛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