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ample | xHTML1.0

首頁 | 專題首頁 | 要聞播報 | 世博動態 | 臺灣與世博 | 世博時評 | 中國國家館 | 省市區聯合館 | 香港館 | 澳門館

臺灣館 | 國際參展 | 企業參展 | 最佳城市實踐區 | 志願者 | 展館風采 | 世博視頻 | 世博酷圖 | 留言 | English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 -- 要聞播報

把細菌吃到肚子裏的諾貝爾獎獲得

時間:2010-07-20 09:26   來源:國際線上

巴裏馬歇爾教授在上海世博會中澳生物技術高層交流活動上演講

巴裏馬歇爾教授獲得的諾貝爾獎

  胃不舒服?也許是幽門螺旋桿菌在作怪,你也許只在藥瓶上見過這個詞,但它正是胃潰瘍這一高發病的罪魁禍首。這一發現的功臣之一,就是西澳大利亞大學臨床微生物學教授巴裏馬歇爾——200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日前,巴裏馬歇爾來到上海世博園裏的澳大利亞國家館,與人們分享了他曲折的獲獎歷程。

  巴裏馬歇爾説:“有一天,在實驗室裏,我把混有兩種病原體的幽門螺旋桿菌培養液喝了下去。之前,我沒跟我妻子商量,我覺得求得她的原諒比獲得她同意要容易得多。”

  把細菌吃到肚子裏去,對巴裏馬歇爾來説,有點“逼上梁山”的味道。

  巴裏馬歇爾説:“多年來,醫生們把胃潰瘍歸因于生活壓力過大,因此人們習慣於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比如情緒不穩定、家庭不幸福,等等。”

  1981年,30歲的巴裏馬歇爾還是澳大利亞珀斯皇家醫院的一個內科醫學研究生。在那裏,他遇到了羅賓沃倫——一位對胃炎感興趣的病理學家。人類對胃潰瘍的認識因此而發生了轉折。

  其實早在1979年,沃倫就在觀察胃粘膜樣本時發現了一種螺旋桿狀細菌,並觀察到這種細菌只在胃潰瘍病人的樣本中被找到,但是,沒有人在意他的發現。連一塊牛排在胃酸中都能被消化,細菌又怎麼能在這樣的環境下生存呢?只有馬歇爾覺得這個想法很有趣,答應幫助沃倫。

  1982年4月,復活節的前一天,沃倫把一塊從胃潰瘍病人體內切除出來的病變組織放在了培養皿中,然後就回家過節了。這4天的假期,讓培養皿比平時在培養箱裏多呆了段時間,結果細菌長出來了。

  興高采烈的兩人立刻對這種細菌——幽門螺旋桿菌做了一些基礎研究,並以讀者來信的方式,把這一研究成果投給了英國著名的醫學雜誌《柳葉刀》。這是他們第一次在正式醫學雜誌上發表自己的觀點,時間是1983年。

  然而,馬歇爾和沃倫沒能找到任何一種動物可以作為這種細菌的宿主,要證明它能導致胃潰瘍,還需要實驗室證據。在缺乏志願者的情況下,馬歇爾決定拿自己做實驗。就像節目開始所説的那樣,他喝下含有細菌的培養液。

  巴裏馬歇爾説:“剛開始的幾天裏,什麼事也沒有。第五天早上,我一醒,就衝到洗手間開始吐,接下來的幾天,症狀越來越重。”

  巴裏馬歇爾的同事用內窺鏡發現他的胃從健康的粉紅色變成了紅色,顯然正在發炎,這是潰瘍的早期症狀。

  巴裏馬歇爾説:“我興奮極了。當我告訴妻子這個消息時,她説,那你現在有兩種選擇:要麼趕快吃點抗菌素,要麼給我離開這棟房子,到別的地方住去。”

  馬歇爾就像魔術師一樣,用一種抗生素和鉍的組合藥物治好了自己。即便如此,大規模的臨床實驗仍然不可或缺。經歷了立項、申請、獲得經費、招募志願者的漫長過程,兩人終於在1988年底完成了第一次大規模臨床實驗,結果進一步證明了幽門螺桿菌與胃潰瘍之間的聯繫。

  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加入到這項研究中來。截至1992年,全世界進行了3組大規模臨床實驗。兩人在《柳葉刀》上發表的第一篇文章被引用的次數在1984年是16次,而到1993年則達到762次。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于1994年召開了一次大會,基本上同意幽門螺桿菌是胃潰瘍的元兇。此時距離兩人在《柳葉刀》雜誌上第一次發表論文的時間已過去了10年。

  此後,又過了11年,直到2005年,2005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降臨到兩人頭上。這時候的巴裏馬歇爾54歲,而羅賓沃倫68歲。接到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審委員會從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打來的電話時,兩人正坐在澳大利亞西部城市珀斯的一家餐館裏。

  巴裏馬歇爾説:“當你在科學研究領域有重要的發現的時候,人們總會想方設法證明你是錯誤的。這個過程也許會歷經10年的時間,然後人們會説‘恩,這個説法看上去有點道理’,然後又要花3年的時間,才能在一國比如英國的各大學術雜誌上發表你的看法,隨後又要花3年,在美國、其他歐洲國家、中國發表。到獲得諾貝爾獎,花了超過20年的時間。不過,在1905年,羅伯特?科霍就是因為發現結核桿菌而獲得諾貝爾獎,也許評審委員會認為,在100年後,授予幽門螺桿菌的發現者以諾貝爾獎,是個不錯的時機。”

  幽門螺桿菌的發現加深了人類對慢性感染、炎症和癌症之間關係的認識。這一消化病學領域的里程碑式的革命,使潰瘍病從原先難以治愈的慢性病,變成了一種採用短療程的抗生素和抑酸劑就可治愈的疾病,大幅度提高了胃潰瘍等患者獲得徹底治愈的機會,為改善人類生活品質作出了貢獻。

  馬歇爾説,他有一個小孫子,最近他每天要打五針疫苗。對於小孩子來説,打針非常可怕。而他目前正在做的工作,就是研發一種可以“吃”的疫苗。

  巴裏馬歇爾説:“我們可以期待,未來,疫苗可以變得非常簡單,就像喝的東西一樣,或者就像藥片那樣。人們對這樣的技術而感到興奮,而在它面世之前,也需要許多的實驗驗來證明它的安全性,在大學裏,這樣的實驗已經進行了5年。許多中國的研究者對這項研究也很感興趣,他們前來我的實驗室參觀,我們將開展相關的合作。”

  人類或許是不幸的:幽門螺旋桿菌似乎對人類“情有獨鍾”,人是這種病菌的惟一自然宿主。但是人類又是幸運的,因為有著巴裏馬歇爾和羅賓沃倫這樣永不放棄的探索者。他們不畏權威、敢於創新的精神,永遠是人類社會前進的動力。(林淩)

編輯:徐維彬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