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案例館 城市最佳實際區中的亮麗明珠

時間:2010-05-17 12:57   來源:華廣網

  華廣網5月17日訊 題:臺北案例館——“城市最佳實際區”中的亮麗明珠——“上海世博會中的臺灣元素”系列分析之三

  作者 嚴安林

  在上海世博會園區的浦西地段的E片區,便是匯聚自全球城市建設理念與人類智慧的“城市最佳實際區”。自5月1日正式開園以來,來“城市最佳實踐區”參觀的總體人流雖然尚沒有出現人聲鼎沸的擁堵場面,然在“聯合案例館4-3”的門口卻總是排成了長長的隊伍在等候參觀。而“聯合案例館4-3”便是吸引眾多參觀者眼光的“臺北案例館”。

  一、臺北成為上海世博會唯一同時擁有兩項案例入選城市

  上海世博會的“城市最佳實踐區”有15公頃左右的展區,包括4個展示領域,分別是宜居家園、課持續的城市化、歷史遺産保護與利用、建成環境的科技創新,同時以3種展示方式進行體現,包括位於“城市最佳實踐區”北部模擬街區的實物建設案例,位於中部的由4組廠房改建的展館展示案例,位於南部的以報告、研討、多媒體、網路、展板、活動與表演等方式展現的其他展示案例。而在這集中展示了全球總共70多個在提高城市生活品質方面最具創意與示範價值是案例中,絕大部分是由單一城市提供一個案例,唯有臺北市是提供了兩個案例,分別是“無線寬頻——寬頻無限的便利城市”與“邁向資源迴圈永續社會的城市典範”。

  二、臺北擁有兩項案例入選原因何在?

  1、臺北市的城市建設中的垃圾處理與無限寬頻確實領先於許多先進城市,案例入選名副其實。以垃圾的處理為例,自2000年7月臺北市就實施“垃圾費隨袋徵收”的政策,除了資源物品外,居民需要使用附加“垃圾費”的專用垃圾袋,市政府以垃圾越少、付費越少為誘因,提升居民落實垃圾分類的動因,再配合居民高度的環保意識,便成就了臺北市領先世界許多先進城市的資源回收成果。臺北市“垃圾不落地”的做法,筆者也曾經親歷其中、感觸頗深,那是2000年1月,筆者有機會在臺北做實地調研一個月,住在政治大學的“學人宿舍”,就在新光路上。一個人擁有120多平米的房間,有廚房,可以自己做飯菜,當然也需要自己打掃衛生。為此就參與到了“垃圾不落地”的行動中,每天晚上7:30左右,垃圾車都會準時來到筆者所居住的小區門口,在貝多芬的“致愛麗絲”的樂曲聲中,人們把整理好的大包、小包垃圾分門別類地交到資源回收車上。令人印象深刻。

  2、臺北市在實踐“垃圾零掩埋”中目標與行動領先世界其他城市。在臺北市居民日復一日的“資源全回收”的努力下,臺北市家庭垃圾量從2000年的日均2970噸,減少到2009年的1009噸,減量率達到67%,資源回收的比例也從原先的2.4%提高到45%。在全球100多個城市提出到2040年達成垃圾零掩埋的目標下,臺北市卻是提出了在2010年年底達成,如果實現,就是提前了30年。不能不説是一大領先。

  3、臺北市與上海市已有的近10年城市交流關係。此次世博會在上海舉辦,又是第一次以“城市”為主題的世界博覽會,在“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下,設立了“城市最佳實踐區”,需要世界各地城市建設各方面的先進理念與實踐,正是由於臺北市與上海市的城市交流的“近水樓臺”,讓臺北市市政府在上海市政府的積極邀約下對上海世博會賦予了積極參與的熱情與精心的準備,於是,臺北市的城市建設的先進案例展示申請便在經過國際遴選委員會的評選後脫穎而出,成為了上海世博會中遴選城市建設案例的唯一兩項入選城市。

  三、臺北案例館堪稱城市最佳實踐區中的“明珠”

  臺北市長郝龍斌稱,臺北市以城市建設的兩項案例參加上海世博會,是有史以來臺北首度以城市的名義參加國際大規模的博覽會。其實,臺北案例館之所以成為上海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中的一顆亮麗的明珠,不僅是其展示的案例比較先進,而且是展示的方式較為獨特、鮮明,顯然是經過了精心的設計與準備。

  為了落實環保、節能及綠色工程,臺北案例館各項工作與建材均以能夠實踐3R(Reduce減量、Recycle回收、Reuse再使用)的原則。館內的展示則是通過雙劇場及最後的互動區體現。首先是讓排隊等候的觀眾在門口就接受禮儀小姐的問候與對臺北市的初步介紹;接著是觀看3D影片,在模擬臺北101的播放室裏,透過世界解析度最高的大螢幕,跟著臺灣著名導演侯孝賢的鏡頭,體會臺北龍山寺、誠品書店、夜市小吃等臺北特色,富有動感的觀看讓參觀者領略了臺北市的過去與現在,早晨、中午與晚上;然後是通過播放影片的方式,讓參觀者了解“垃圾減量、資源回收”與“無線寬頻、方便城市”的案例;而最後的觀眾與電視平面、工作人員的互動,尤使參觀臺北案例館達到身臨其境的特殊感覺,讓參觀者領略到臺北市的方便、熱情與友善,也讓參觀者認識臺北,喜歡臺北,更想去臺北。

  要是有人不信的話,可以在參觀世博會時,到臺北案例館瞧一瞧,一定不會失望!(本文作者為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政治研究所所長、副教授)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