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ample | xHTML1.0

首頁 | 專題首頁 | 要聞播報 | 世博動態 | 臺灣與世博 | 世博時評 | 中國國家館 | 省市區聯合館 | 香港館 | 澳門館

臺灣館 | 國際參展 | 企業參展 | 最佳城市實踐區 | 志願者 | 展館風采 | 世博視頻 | 世博酷圖 | 留言 | English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 -- 世博時評

世博成功謝幕 改革走向縱深

時間:2010-10-31 22:26   來源:人民網

  歷時184天的上海世博會於今天落下帷幕。激昂的歌聲、歡樂的舞姿,將浦江兩岸這5.28平方公里的錦繡定格。

  百年世博夢,最炫中國紅。在過去的6個月裏,上海世博會創造數項歷史之最——規模最大,參展國家及國際組織最多,參觀人數破紀錄。國際展覽局秘書長洛塞泰斯説:“上海世博會是世博會歷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的標準如此之高,此後我們甚至要用幾十年去達到它。” 上海世博會之於中國的意義並不僅止于這些歷史記錄,那些來自世博會本身的“低碳”、“創新”、“包容”、“共生”的發展理念,8年篳路藍縷、艱苦卓絕凝結而成的“實事求是,以人為本”的辦博精神,被認為是世博會給予中國的最大財富。上海世博會將是中國發展進程中的一個轉捩點——世博會後,改變將會發生,經濟轉型、文化發展、社會和諧、文明進步,城市,將讓生活更美好。 是的,改變將會發生,問題是,它將如何發生?那些被廣泛認同的發展理念,以及在5.28平方公里“微型城市”中積累起來的經驗,如何複製到更多的城市?如何能成為社會發展的推動力? 期待有所改變,就必須徹底變革。 世博會是中國經濟轉型的一個支點,然而,要真正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就必須打破現有的觀念,突破體制的桎梏,如果惟GDP論英雄的考核方式不變,沒有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沒有來自社會的更廣泛監督,即使有世博會這樣強有力的支點,中國經濟也難真正走上穩定、協調、高效的科學發展軌道。

  從1995年中共中央十四屆五中全會提出“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到今年中共中央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之路”已經走了15年。經濟轉型之路艱難的背後,是幹部考核、社會保障、環境保護等等體制改革的期待。

  “以人為本,實事求是”是上海世博會的關鍵詞,也是上海世博會得以成功的核心精神。“以人為本,實事求是”本身就意味著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

  共和國60年,經歷了兩次重大的社會轉型,60年前一場翻天覆地的革命,將中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一步步引入社會主義道路;30年前的經濟大變革,釋放了社會生産力,催動中國走上經濟持續高增長之路。今天,我們提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提倡“以人為本”,就是要從單純的促進經濟增長轉入平衡、協調發展之路,讓全民分享經濟改革的成果。

  “以人為本”並非西方舶來品,兩千多年前,“和為貴,民為本”、“民為貴”、“君為輕”的中華智慧,早已昭示——國家政治,以民為本。然而,千百年來,儘管“以人為本”的理論內涵不斷被豐富、被提升,但中國社會“以人為本”的理想與現實之間始終存在著差距,距離之下,是民生制度的部分缺失。   前不久剛剛結束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必須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在經濟領域,用改革保證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則,實現綠色發展;在社會領域,用改革保障民眾的基本權利,實現包容性增長;在政治領域,用改革維護公平公正秩序。而站在上海世博會這一歷史轉折的支點上,惟有堅持改革,世博會歷經159年積澱下來的人類發展智慧,中國8年探索凝結而成的辦博經驗,才能得以更好發揚。 世博大幕落下,中國改革深耕開始。

編輯:李典典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