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ample | xHTML1.0

首頁 | 專題首頁 | 要聞播報 | 世博動態 | 臺灣與世博 | 世博時評 | 中國國家館 | 省市區聯合館 | 香港館 | 澳門館

臺灣館 | 國際參展 | 企業參展 | 最佳城市實踐區 | 志願者 | 展館風采 | 世博視頻 | 世博酷圖 | 留言 | English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 -- 世博時評

世博打破創新瓶頸 184天地球村實現世界對話

時間:2010-10-31 16:41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上海10月31日電(記者韓松 季明 許曉青)10月31日,上海世博會閉幕。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來到了世博園,他稱讚有246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的這次盛會,是一件“非常卓越的歷史盛事”。

實際上,在過去的184天中,在沿黃浦江5.28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形成了一個縮微的“地球村”。這裡有古老的族裔,也有年輕的文明;有的國家已享受了持久的和平,有的仍然戰火紛飛;有的國家富甲天下,有的貧瘠窮困;有的已進入到社會主義社會,有的仍沿襲資本主義制度;有的信仰耶穌基督,有的禮拜真主安拉……

第一次在發展中國家舉辦的綜合類世博會,兼任了促進東西方對話和南北、南南對話的大使。6個月裏,百餘位國家元首和政要來到上海,以致人們説世博會成為了又一個多邊外交的平臺。

在虛擬經濟和網路文化盛行的時代,世界各地的人們不惜投入大量精力和資産,跨越海陸距離和認知鴻溝,面對面緊密接觸,昭示了一種值得深思的價值。

世博會的盛況描繪了一幅人類社會蓬勃發展、興旺發達的圖畫,但也就在這半年中,環球各地讓人揪心的消息也接踵而至:地震,海嘯,環境污染,能源危機,武裝衝突,恐怖活動,貿易摩擦和經濟增長的不確定……當前,人類又到了一個合作尋求解決危機之道的關鍵時刻。

這樣的盛大聚會,也許只有奧運會能與之相比,但世博會更為集中,時間更長,而且具有更豐富的文明內涵和更激烈的智力激蕩。它是經濟、科技的薈萃,是文化、藝術的集納,也是各種價值和觀念的碰撞交融。

在世博園,國家不分大小,都有一片展區,來表達它們對於命運挑戰及未來前途的獨特看法。

沙特館成為最熱門的展館之一——對於不少中國人來説還比較陌生的沙漠之國,展示了發達的商業文明和技術,以及對於世界和宇宙的阿拉伯式理解。參觀者相對少一些的越南館,用一件造型特異的雕塑作品來表達人類的“根源”,傳達了與西班牙館中的畢加索畫作不同的感悟。

這些獨特性匯聚在一起,才共同創造了人類文明。在非洲聯合館的巨雕上,描繪了人類的起源歷程。世博會的重要意義在於回憶——重新拾起數百萬年前人類作為同一種群的後代走出原始狀態的事實,在千差萬別的後面,具有根本的相同性和普遍性——我們首先是人。

人是各個展館的主角。在法國館,人在“感性都市”裏尋找個性的解放;在安哥拉館,人為爭取自由和獨立而奮鬥犧牲。這表明人類在萬物中是具有信仰和理想的生物。這些信仰和理想五花八門,但與世博會的主題一樣,都聚焦在了“美好”上——也就是:愛,沒有戰爭,和平相處,物質豐裕,享有公平和自由,心靈世界的滿足。

正是這種普遍性,令世博會把這麼多國家匯聚在了一起。它既展示了人類為爭取自身的解放和權利已然獲得的成就,同時又憧憬了一個尚未完全到來的理想社會。

實現這個社會的一個主要途徑或者支撐,是依靠科學技術。誕生於1851年的世博會本身是工業化和科技革命的産物。

像歷屆世博會一樣,上海世博會是又一次科學技術革命的宣言。從俄羅斯館的奈米、核能裝備到伊朗館的煉油、鐳射技術,從電信館的智慧網路到汽車館的資訊交通,無不表明人類不斷挑戰智力極限的勇氣,以及他們對宇宙奧秘的好奇與探索。

但世博會同樣讓人思考:繼上世紀人類發現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之後,新世紀的科學暴漲點究竟在哪?人類的想像力和創新力如何突破瓶頸?這還不能完整地從世博會上找到答案。

更進一層次,正如日本館館長江原規由所説,科學技術不能解決一切問題。實際上,在歐洲開始舉辦世博會後,人類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和多次經濟危機。科技的進步並沒有消除貧富分化和精神隔閡。仔細觀察不同的展館,就能深入地發現這種情況。

因此,上海世博會的更大用意,還在於探求發展經濟和科技的最終目的——滿足人類的幸福感,並尋找與之相關的政治、社會和道德解決方案。日本館表示要形成人與人、心與心的“聯結”;印度館和德國館都提出了“和諧”主題;象牙海岸館倡導多元文化融合;美國館認為應加強合作和團隊精神;中國館則在致力從傳統智慧中找到天人合一、協調發展的思路……在大多數展館中,都有同樣一種表達:實現新的創造,解放人類潛力,需要一顆自由奔放的心靈。

雖然,世博會充斥著驚世駭俗、眼花繚亂的人工造物,但人類仍然存在於自然歷史中。許多展館都用多媒體方式形象地向觀眾顯示,人之為人,正在於我們僅僅是浩瀚宇宙中的渺小一分子;英國館甚至放棄展示它作為工業革命火車頭的成就,整個館都由植物建構裝飾,提醒人們面對自然,需要保持謙卑。

13億中國人,是“地球村”中最大的一個族群。半年時間裏,參觀世博會的觀眾逾7300萬人次,九成以上是中國人。世博會對中國人的觀念和行為將帶來深遠影響。做好一個“地球村”的公民,中國人還需要學習不少規則——包括從排隊做起。世界也借世博會進一步認識了中國的切身關切,並探尋與這個復興中的大國的相處之道。

在利比亞館中,觀眾看到了一些非常科幻的未來式建築和想像。實際上,整個世博會講述的就是一個人類不斷戰勝現實困難、去追求實現夢想的歷程。上海世博會結束了,但對於中國和世界來説,還只是一個新的開始。

編輯:李典典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