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和諧、宜居的城市,應該是一個“嬰兒車能在街頭任意出現”的城市
上海白領李劍最近有一次鬱悶經歷,他打車去杭州火車站,但距離車站約三四百米時,從各個方向湧來的車子擁堵在車站前的西湖大道上,十幾分鐘內動彈不得。無奈之下,他只好下車拉著沉重的行李步行前去。
堵車,已是中國許多城市的常態。東部地區的大城市概莫能外,中西部一些城市也患上了“路梗阻”。
經濟學家樊綱曾指出城市化的好處,一方面,同樣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由於集約使用可産生更高的收入和更多的就業;另一方面,人口的聚集使服務業發展,與城市化相伴隨的家庭活動社會化的過程使人們的生活品質提高,有更多的時間進行教育、文化、休閒、娛樂等活動。
但是,越來越多的人發覺,城市並沒有那麼美好。除了擁堵外,還有被污染的河流和空氣、無處不在的噪音、時而爆發的食品安全事件、無奈的“蟻族”和“蝸居”……一系列“城市病”也以罕見的速度集中爆發,以至一些曾經迷戀大城市的白領開始逃離“北(京)上(海)廣(州)”。
快速成長的中國城市,將“煩惱”到何時?在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的上海世博會上,有關人士日前聚集到一起,會診中國的城市病。
“令人崩潰”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用30年左右的時間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的工業化歷程,啟動了世界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村人口向城鎮的轉移,開始了世界上速度最快的城市化進程,城市化率從1978年的19.72%提高到2009年的46.59%。
目前,我國正逐步形成以大城市為中心、中小城市為骨幹、小城鎮為基礎的多層次的較為完善的城鎮體系;城鎮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目前中國工業增加值的60%、第三産業增加值的85%、國內生産總值的70%、國家稅收的80%都來自城市。
但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也明顯感受到了城市生活的煩惱。今年國慶長假期間,北京、西安、蘭州、杭州,各地“堵城”現象頻發,網友們用“令人崩潰”、“慘不忍‘堵’”、“1小時走1公里”等文字記錄下堵車的鬱悶心情。
道路擁堵已是一些城市的常態。比如,交管部門的資訊顯示,在平日早高峰,早6時30分到8時30分,北京的擁堵路段可多達100條左右;直到上午9時,仍有近90條城市主幹線和城市快速路上的汽車時速低於20公里。
在日前舉行的上海世博會“和諧城市和宜居生活”主題論壇上,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牛文元介紹,他的課題組研究中國百萬人口以上的15座主要城市發現,這些城市的居民平均單行上班時間需要39分鐘,而歐洲百萬人口以上城市居民平均耗時僅27分鐘。
為此,這些城市居民每天上班單行比歐洲人多消耗288億分鐘、4.8億小時,“以上海每小時創造財富2億元計算,15個城市每天損失近10億元人民幣。”牛文元説。
他還提到了城市化中的高能耗問題。城市人口占全世界總人口大約一半,但城市消耗全球總能源的81%,排放的溫室氣體佔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5%。
另據統計,一個百萬人口的城市,每天大概需要消耗食物6000噸、能源5萬噸標準煤、水資源10萬噸,同時排出大量的廢氣、廢水和污染物。牛文元説:“這些數量可觀的污染物,給城市本身的健康、和諧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和威脅。”
今年夏季,南京等地曝出“洗蝦粉”事件。這只是近年來各地不斷發生的食品安全事故中的一個普通案例。城市人在衣食住行方面遭遇種種問題,讓許多人追問:城市,究竟怎麼了?
城市“失調”
在上述論壇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常務副院長王偉光指出,中國的城市化面臨著三個“失調”。
一是人與人之間關係失調。中國在快速城市化過程中,城市和農村、不同區域的城市、不同城市之間存在較大的發展差距,且發展差距在加大,在基礎設施、就業、稅費、教育、醫療、社保、供電、土地、用水、金融等諸多方面存在不平衡現象。
中國的城市化是在快速市場化進程中的城市化,市場化競爭機制導致分配不公,社會財富快速向少數人集中,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兩極分化比較嚴重的國家之一。
另外,城市化過程導致城市居住生活成本快速上升,生活門檻明顯提高,使年輕一族的大城市居民面臨巨大的生活壓力,“房奴”、“孩奴”等流行語言,比較直觀地反映了這一問題。
大量農民工在市民化的過程中面臨不平等待遇尤受社會關注。由於無法在住房、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領域享有與城鎮居民相同的待遇,事實上這部分人口並沒有完全市民化,由此帶來了就業、住房、子女教育和社會保障等一系列問題。
二是人與自然之間關係失調。目前,世界各城市以2%的陸地面積承載著50%的人口,城市人口占據了全球65%的工業用水、76%的工業耗材、78%的二氧化碳排放。而且,仍在迅速膨脹的人口還會進一步加劇這種資源環境矛盾。我國一些城市在開發建設過程中片面追求城市規模和發展速度,使水、空氣、土壤、植被等生態環境受到威脅。
在城市空氣品質方面,可吸入顆粒物成為城市空氣中的首要污染物,截至2008年,中國仍有超過一半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酸雨污染。
在城市水環境品質方面,全國90%以上城市水域嚴重污染,流經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
另外,城市生活垃圾以每年8%~10%的速度增長,處理率很低,在50%的垃圾處理率中只有10%達到無害化處理,大多數垃圾只能簡易填埋。
管理之短
改革開放30年,中國完成了30%人口的城市化進程。不僅如此,小城市數量翻了8倍,中等城市數量增加了3倍,大城市數量增加了1倍。在一些分析人士看來,“城市病”的集中爆發,是城市規劃、管理和城市發展速度的不相適應。
以北京的交通為例。根據國務院批復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年)》,到2020年,北京市總人口規模規劃控制在1800萬人左右。但截止到2009年底,北京市實際常住人口總數就已達到1972萬人,人口控制目標一再被突破。據測算,北京市每增加1個人,每天就會帶來約2.6次出行。
另一方面,我國城市公共交通雖然發展較快,但仍滯後於城市經濟社會的發展。有關資料顯示,公交出行分擔率普遍偏低,佔城市居民總出行量的10%~25%,與發達國家40%~60%的出行比例相比,相差很大。
公共交通滯後,讓大量城市人口的出行不得不依賴小汽車。資料顯示,北京小汽車年平均行駛里程為1.5萬公里,是倫敦的1.5倍、東京的2倍多。而北京的機動車80%以上集中在六環以內的城區,北京城市中心區戶均擁有小汽車的數量是巴黎同等可比地區的1.8倍、紐約同等可比地區的2.3倍。
在論述城市化失調問題時,王偉光還指出了人與城市設施建設關係的失調,同樣指向了城市管理者:我國在快速城市化的過程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水準明顯提高,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城市道路、公共服務設施、地下管網設施、垃圾處理設施、污水處理設施和城市管理設施方面投入較大,但就總體而言,還明顯趕不上城市人口快速增長的步伐。特別是隨著汽車消費需求快速增加,使得與城市化相伴而來的交通擁堵、噪音污染、尾氣排放、垃圾處理、污水處理問題日益嚴重,逐漸成為城市的社會化公害問題。
“嬰兒車”指標
王偉光認為,中國城市發展已進入由規模擴張向功能提升、品質提升轉型的發展階段。破解上述挑戰和問題,需要樹立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城市科學發展理念。
根治“城市病”,建設“宜居城市”,是上海世博會啟示的重大命題之一。何謂宜居城市?國家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王金南的理解是:第一,能喝上乾淨的水。第二,能呼吸上新鮮的空氣。第三,能有個安靜的睡覺的環境。第四,能吃上放心的食物。最後,能在一個良好的綠色的環境當中生活、工作。
上海市建交委副主任沈曉蘇則提出一個獨特的角度:一個和諧、宜居的城市,應該是一個“嬰兒車能在街頭任意出現”的城市。原因在於:首先,嬰兒車能不能上街,所帶來的問題是我們的設施和道路是否無障礙?道路暢通無阻才能上街。
“因為歷史原因,在過去幾年我們並不特別在意無障礙系統,上海世博會讓我們非常重視這件事情。”沈曉蘇説,世博會開幕之前,上海在96%以上的道路口設有原始的坡道,公園100%建有坡道,“嬰兒車就能輕易上街了”。
其次,家長願意把嬰兒車推到街上,説明城市的環境好、空氣品質好。現在城市最大的污染是汽車尾氣,“所以必須大力改善空氣品質,採取一些措施,比如新能源汽車。”沈曉蘇介紹,在上海世博園區,公交車都採用新能源,一種是超級電容車,另一種是鋰電池的充電電動車,新能源車輛的大量使用,將使街道空氣更加潔凈,讓家長更願意推著嬰兒車到街上行走。
再有,是居民生活品質問題,父母有沒有時間推著嬰兒車到街上散步?沈曉蘇説,城市應該為大家創造美好生活,使人們有更多時間去享受天倫之樂,提高生活品質。(葉鋒 桑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