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10月25日電 題:世博考場提交道德答卷 文明古國再顯輝煌
中新社記者 鄧敏
雖然一場豪雨的侵襲讓上海世博會最後一個“普通日”週末的單日客流未再破百萬,但風雨之中的七八十萬的超大客流又一次將世博園5.28平方公里變成一座文明的考場,而這場考試迄今已持續近180天,入園人數已經超過原來預計的7000萬人次。
“上海世博會上最大的展品就是國民素質。”世界各國燦爛的文化與眩目的高科技為世博會呈現了一場“文明盛宴”,中國人的道德水準也變成園區的“文明風景“:排隊人群擁而不擠,就餐區域多而不亂,穿過厚厚的人墻也要將垃圾扔入箱中,排隊9個小時亦能微笑地對服務人員道一聲謝謝……
回首世博會開幕至今的近180個日日夜夜,上海市文明辦主任馬春雷對參觀者文明程度的評價是“比預想的好,一天比一天好,越來越好”,然而開幕之初對於如何才能交出合格的文明答卷,世博會官方卻頗費思量。
“文明觀博”前的“文明辦博”
上海世博局黨群工作部的一位負責人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從社會倫理學的角度來説,環境越舒適,人們越容易行為文明,也就是要有一定的文明環境,才能培養塑造出文明的參觀者。”
一方面,20萬辦博人員在園區積極展開文明創建評比,迄今評出文明片區6個、文明場館70多個、文明服務示範窗口200多個及文明服務標兵2000余名,包括義大利、加拿大、挪威、卡達、非洲聯合館等在內的40個涉外場館被評為文明場館。
另一方面,世博園區相繼推出一系列人性化服務,以最大程度減少因硬體設施不到位等客觀因素造成的不文明現象。如酷暑時節發放1800萬柄小扇子,在71個場館安裝33000多平方米的遮陽棚、5300多把遮陽傘、6300多個噴霧器、2400台電風扇,1700個飲水機,為排隊遊客提供2萬5千張“溫馨折椅”,秋雨來臨之際又在園區廣泛提供熱水,以代替備受冷落的直飲水。
在理念文明、設施文明的同時,辦博人的服務文明也于細節中感動世博遊客。尤其是被稱為“海寶一代”的志願者“小白菜”、“小藍莓”,這些世博會中“最可愛的人”不僅延伸和深化了2008年的奧運精神,更以時尚陽光的公益熱情感染著每一個人,化身城市文明的使者。
狂歡派對中的文明領悟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當中國人通過世博會“不出國門看遍世界”時,全球的目光也聚集在此,每一個人的言行舉止都會被放大,甚至上海轄區6340平方公里都變成“世博園”。
上海市文明辦主任馬春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文明習慣的養成有特定的規律。“道理都知道,就是難做到;對人高標準,對己低要求;平時不在意,注意就有效。”因此,從試運作至今,一系列文明活動在上海世博園區內外展開:
世博知識培訓、百萬家庭學禮儀,使《世博文明公約》深入人心;“文明觀博宣講”將“文明觀博七不”傳播到上海的各個里弄;“爭當世博風尚好少年”不僅讓少年兒童積極參與,更通過“小手拉大手”感化父母與親朋……
當上海市民想出的文明觀博“金點子”在園區內適用,當“市民巡訪團”在世博園裏明察暗訪,當參觀者在新加坡館、卡達館內蓋上特別的“文明章”,當文明遊客獲得新穎別致的扇形文明徽章,當“參觀者志願者”在中國館前服務兩小時……正如世博局參觀者服務中心主任錢伯金所説,“園外在弘揚、進園在體驗、出園在領會。世博遊客是在好看、好吃、好玩的一次派對裏,從內心深處感受領悟到文明的提升。”
誠然,世博園區內的不文明現象至今仍未完全杜絕,但在10月16日入園人數高達103萬時,世博局參觀者服務中心收到的投訴事件僅54起,而同樣是週末的10月9日客流44.7萬人時,投訴數為46起。最新數據顯示,上海的城市文明指數已從最初的70多分跨越到90分。
再過一週,上海世博會的大幕終將落下。然而中國人的“道德答卷”到底多少分,此時判斷仍嫌過早。但不可否認的是,平和寬容的國民心態、現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以人為本的管理制度、自信優雅的國民精神、追求卓越的生命活力等,已開始逐步走進大多數中國人的日常生活。
“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在經歷了30年經濟大發展之後,如何將國民素養提升到世界水準,醞釀第三次華麗轉身的中國正努力作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