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會的城市最佳實踐區,創造性地將全球範圍內的城市優秀實踐案例“搬”進了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園區。一場精彩的城市“秀”,讓微縮版的世界城市群展現在國人的眼前。從城市規劃到建築節能,從水治理到公共住房建設,這場“秀”又好似一本城市建設管理教材,異常鮮活地擺在那兒。
秦雲,上海市城鄉建設和交通委員會總工程師,也是上海向世界呈現的惟一一個案例——“滬上生態家”的館長,昨天在接受專訪時表示,世博會讓上海的城市化資訊化進程大為提速,“後世博”尤其是“十二五”時期,上海的城市建設重“建”更要重“管”。
談“滬上生態家”:
異地推廣完全具備可能
在上海世博園區的E片區,一座被人們昵稱為 “聰明屋”的小房子讓人記憶深刻。它就是 “滬上生態家”——原型位於上海閔行莘莊地區的一幢商用辦公樓。
身為館長的秦雲,幾乎每天都要在這幢“聰明屋”裏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人群。秦雲的另一個身份是上海市建交委的總工,作為這座城市城建領域的管理者之一,他有信心向世人闡明,這座看似不起眼的小房子,其背後所蘊藏的大智慧。
“它在設計建造中融合了多種海派建築元素,”秦雲從小在人民廣場附近周圍長大,受海派建築理念浸染頗深的他,對於 “滬上生態家”建築構造、設計理念的詮釋,也是從 “滬上”開始談起的, “比如 ‘老虎天窗’的設計,它能豐富建築的採光;上海本地特有的弄堂設計,可以幫助建築通風。再比如,該項目所使用的混凝土,採用的是建築垃圾回收利用,內部的大量用磚是用 ‘長江口淤積細沙’生産的淤泥空心磚和用工廠廢料 ‘蒸壓粉煤灰’製造的磚頭;石膏板是用工業廢料製作的脫硫石膏板,這些都是‘變廢為寶’的手段。”
不光是建築材料節能, “聰明屋”內就連房屋內部的節能設備同樣具備眾多可圈點之處。秦雲説,例如, “滬上生態家”內部的電梯採用了變頻電梯、勢能電梯等節能電梯——一個是勢能回收電梯,在上上下下之間,所産生的 “勢能”不經意間被儲存;另一個則是變頻電梯,可以根據電梯乘客的多少來控制電梯速度。除此之外,滬上生態家的多處設備都具備太陽能光伏發電功能,就連玻璃欄杆也都是光伏發電板。
“‘滬上生態家’完全具備異地推廣的可能,絕大部分的技術、設備,全國都可以做。”對於這樣的一個集多項節能技術于一身的項目,秦雲認為, “滬上生態家”的現實可利用性遠遠大於其示範效應。
談“零碳”:
國外案例實踐更關注細節
對於“滬上生態家”這座“上海製造”的節能示範樓,不光國人、業內稱道,與秦雲相識的一些城市最佳實踐案例的外國館長、總代表評價也比較高,對該示範項目的設計手法、建築造型等都予以了認可。秦雲透露,眾多案例中,自己最感興趣的有兩個——英國倫敦的 “零碳館”、西班牙馬德里案例中的“竹屋”。
秦雲多次拜訪“零碳館”學習取經,在其看來,同樣是一幢集多項節能技術于一身的示範性建築,“零碳館”的手法更為細膩,更關注細節,考慮得更加全面。
“它本身採取了相當多的通風、太陽能光伏發電的節能設備和技術,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零碳館就連垃圾箱的外殼也都採用的是太陽能光伏電板,它一天所儲備的電能,能夠支援它夜間照明用。 ”秦雲説。
秦雲表示,“零碳館”案例引入世博園,為了迎合上海的氣候、地域特點,其圖紙也作了相應的調整。就“零碳館”而言,它每天還要攝取電、水等資源,無法從根本上實現“零碳”。秦雲另一個較為感興趣的是馬德里案例的“竹屋”。 “它讓我想到了以前國人在夏天經常使用的竹簾,能夠像西班牙人一樣將竹子作為一種建築外立面材料使用,真的不曾想到過。 ”
談學習借鑒:
沒想過簡單“複製”案例
秦雲表示,單從技術水準而言,“滬上生態家”與“零碳館”二者沒有太大差異。
對於“滬上生態家”的示範意義,秦雲有著自己的理解。首先,它為上海制定新一輪的建築節能標準提供幫助。今年年底,上海將要頒布新版本的建築節能條例,其中便明確提出,上海的新建建築節能標準要提高到65%,滬上生態家的節能率已經達到70%,65%的目標是完全有可能實現和達到的。其次,為上海今後的節能建築的材料、設備上的應用提供了範例,對節能建築的設計理念具有指導意義。
秦雲反對用“複製”來談部分人對於城市最佳實踐區的理解。 “世博會有很多案例都具有特殊性,我們沒有,也從來沒有想過要在上海,或是國內的其他地方去簡單‘複製’這些案例。我們思考得更多的,是這些案例當中有哪些好的做法,哪些好的理念可以為我所用。 ”秦雲舉例,比如羅阿大區提出的“城市群”的概念我覺得很好,像上海這樣的人口高密度大都會城市,就需要用“城市群”的理念,讓過於擁擠的市中心不斷地從功能上向外延伸。
“但反過頭來看,“城市群”所提出的城市規劃理念,不就是我們提倡的新城建設理念嗎? ”秦雲認為,二者在本質上是趨同的,可以説是“不謀而合”。
談“十二五”:
將加大新城週邊基礎設施投入
多年的籌博、辦博,對上海城市建設的推動顯而易見。秦雲對此表示認同,並坦言,借著世博會的召開,上海的城市建設經歷了新一輪的大發展。“為了辦好世博,很多的新的技術、平臺上得很快,事實也證明,世博會給整座城市所帶來的革新和帶動是全方位的。 ”“世博會當中給我們最大的啟示之一,當中有一條便是:依靠資訊化提高管理水準,即依靠各種資訊化的手段,設立一個又一個的實時監測平臺,採集各方數據,為城市管理決策提供最強有力的支撐。 ”秦雲表示,辦博過程當中,之所以能對整座城市的交通出行狀況進行靈活調度,沒有因世博大客流而使整座城市陷入癱瘓,靠的就是資訊化的手段。
“我們曾經邀請國外的館長、總代表,以及專家前往上海虹橋樞紐、道路資訊監控中心等部門進行過實地參觀,當時,不乏一些國家向我們推薦各種新式的資訊化採集技術,可到了現場一看,我們為了世博會的舉辦而建設的資訊化平臺,早已將國外的先進技術先期引進來了。”秦雲多少有些自豪地談道。
顯然,上海城建領域“資訊化”的開篇,早在世博會開園之前就已經擬好了。
世博會閉幕後,上海的城市建設需要一個怎樣的定位?一向以投資拉動的城市建設領域,如何能從上海世博會這些優秀的最佳城市實踐案例中汲取精華,促進上海自身城市建設的創新、革新?上海的城市建設、交通建設,是否能為上海的調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有益的嘗試?
秦雲回答,這樣的一種轉型,是必要,而且必須的。 “建得好不等於管得好,建好、管好才是真的好。 ”(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