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ample | xHTML1.0

首頁 | 專題首頁 | 要聞播報 | 世博動態 | 臺灣與世博 | 世博時評 | 中國國家館 | 省市區聯合館 | 香港館 | 澳門館

臺灣館 | 國際參展 | 企業參展 | 最佳城市實踐區 | 志願者 | 展館風采 | 世博視頻 | 世博酷圖 | 留言 | English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 -- 世博時評

英國館總監:成功城市應有寬容精神與社群文化

時間:2010-10-25 14:19   來源:新民晚報

  英國是世博會的發源地。1851年倫敦世博會上,英國以氣勢恢弘的水晶宮為主展館。159年後,上海世博會英國館以極具想像力的“種子聖殿”傳達“傳承經典,鑄就未來”的理念。

  英國館總監麥克馬諾斯相信,世博會落幕後,它帶給上海的變化和影響還將繼續。

  問:從水晶宮到“種子聖殿”,是不是包含了一種理念的轉變?

  麥克馬諾斯:與倫敦世博會的水晶宮一樣,上海世博會英國館也廣受讚譽,它是個偉大的工程,融合了傑出的創新設計。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一個國家既要尊重並以它的傳統為榮,也必須擁有開闊的思想、不斷創新。水晶宮和“種子聖殿”都體現了這一點。如果你希望居民有更好的生活、世界變得更美好,就不能停滯不前。在傳承經典的同時,還要面對機遇中的挑戰,並探尋新的解決方式。

  問:有專家説,上海世博會標誌著我們已進入全新的全球城市時代。英國館對此有何思考?您認為上海世博會應發揮怎樣的作用?

  麥克馬諾斯:最近幾十年,全球城市快速發展,然而,城市的快速發展,並不總是伴隨著居民生活品質的提高。在城市裏生活固然會有很多好處,但是很多英國人卻夢想著搬到鄉村。上海世博會為世界各地的人們提供了交流的平臺,在這裡,人們不僅可以學會如何提高城市生活品質,如何從錯誤中吸取教訓,還可以分享最佳實踐經驗。上海世博會的主題非常契合當今全球現狀,它緊密連接了可持續發展、氣候變化以及低碳增長等全球挑戰。英國嘗試從盡可能寬泛的視角來闡釋世博會的主題,因為一座成功的城市並不僅僅因為其經濟水準,而更應有寬容精神與社群文化。

  問:在世博的最後階段,你最想對上海、對中國公眾説什麼?

  麥克馬諾斯:前兩年我曾來過上海,整座城市充滿了活力。舉辦世博會對上海具有巨大影響。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上海就已經開始了迅速的變化,世博會之後這些變化還將繼續。這種變化不僅是地鐵等基礎設施的快速建設,更是生活中從咖啡館到現代藝術等細節的改變。

  由我來給中國公眾建議也許並不合適。但我認為,英國極其重視公園和綠色空間的建設,這對創造更美好的城市與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一點非常重要。(董純蕾)

編輯:楊永青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