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10月22日電 題:文化交融世博園區 成就和諧城市範本
中新社記者 鄒瑞玥
從300多座千姿百態的展館建築,到超過2萬場次的文化演出,上海世博會構造了一份多元文化交融的美妙範本,給“和而不同”的東方智慧賦予新的含義:形色各異的民族文化是城市整合和發展的精華;而一座充滿活力的城市,是兼具文化包容、創造和可持續發展的城市。
在全程參與上海世博會國家館日外賓接待的世博局禮賓部部長孫為民看來,上海世博會創造了從國家元首到平民百姓共用世界文化的平臺。從國家館的展示和文藝演出中,能看到各國多麼想借上海世博會這個舞臺,向世界推薦屬於自己的民族文化。
“閱館無數”的孫為民,對智利館(網上智利館)的設計讚不絕口。館裏佈置有一口神奇的深井,遊客向內張望,就會看到地球另一端聖地亞哥人實時的生活情況。孫為民説,如同一根紐帶,這種設計巧妙地把本國文化和中國聯繫起來,既保留自己的特色,又拉近與中國的距離,許多展館都運用了這種智慧的展示方式。
中國政府的盛情相邀,讓189個國家、57個國際組織相聚黃浦江畔,改寫了歷屆世博會國際參展方數量的紀錄。
咖啡是衣索比亞人發明的,地球人都有共同報的“祖母”——“非洲夏娃”。這些存在於歷史書犄角旮旯裏的資訊,這一次撲面而來地進入人們的視野。如同著名學者陳思和所言,在世博會既能看到人類對未來最先進理想的設計,也能看到豐富的地方文化,這是一種相處的哲學,通過展示並存的形式,互相影響,一起進步。
在寶鋼大舞臺,“中國元素”省市區活動周以表演、傳習、和展示等形式,集中表現全國31個省市區的表演藝術、傳統技藝和民間絕活。在過去的170多天裏,超過17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表演團隊,在世博園區的33處活動場地舉行了超過2萬場次的文化演藝活動,吸引了超過2700萬人次參觀。在園區外,世界各地的頂級藝術團紛至遝來,與世博園內的精彩演出交相輝映,把2010年的上海打造成為一座藝術之城。
孫為民説,對於當前大眾娛樂發達、文藝精品稀少的上海,這些交流經驗都將成為豐厚資源。上海如能敞開“海納百川”胸襟,借機發揚海派文化的精髓,在保持文化傳統的前提上吐故納新,將大大拓展文化發展的空間。
在上海世博會,中國藝術家集中展示了中華文化的魅力,也驚嘆于各國藝術家層出不窮的創意。這些外來文化的優秀成分,將促進中國創意文化産業的發展,讓中華文化獲得傳承和創造的新高度。
在復旦大學今年5月舉行的“文明對話與全球挑戰”國際研討會上,有學者指出,在人類前進的步伐已邁入全球化、資訊化的情況下,亨廷頓式的“文明衝突論”已然顯得狹隘。有學者指出,21世紀的關鍵挑戰之一是跨文化的和平合作,不同文明、宗教之間的對話和理解,是緩解文化衝突、實現各國和平的先決條件。
上海世博會創造了這樣一個“烏托邦”:人們在這裡和睦相處、互動交融,共同創造了新的靈感與能量,建立了更美好的城市、更美好的生活樣本。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的願景或許是人們共同的心聲: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誠如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市市長卡迪爾托普巴什所説,“能讓不同文化和平相處的城市,才會成為影響世界的決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