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10月22日電(記者李雲路吳宇)或嬉笑、或哭泣、或蹙眉、或好奇……在上海世博園區充滿藝術氣質的法國館(網上法國館)門前,豎立著21幅黑白色調、正反兩面的銅版畫,每一面都是一張兒童肖像,展示了42種截然不同的表情,這組童趣盎然的畫作名為“上海的孩子們”。
駐足細看會發現,這些孩子的畫像與印象中光鮮亮麗的兒童畫有所不同,他們大多衣著樸素、神情羞澀。法國館新聞聯絡官趙蘭説,他們是參與法國館建設的建築工人的孩子。
在中國,這些孩子的父母有一個共同的名稱——農民工。作為中國特殊的城鄉二元體制下的産物,農民工的人數為2億。
這些跟隨父母從農村來到上海,或者與父母分離留守農村的孩子,代表著父輩的都市夢,同時也對自己的命運發出疑問,成為中國大城市急劇擴張和農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的一個縮影。
組畫出自旅法華人藝術家嚴培明之手。這位在上海里弄長大的畫家之所以選擇農民工的孩子為拍攝對象,是想借助世博會引導公眾思考中國在城市化進程中的若干問題。
隨著科技進步和人口急速增長,城市化浪潮席捲全世界。中國,正站在加速城市化進程的門檻上。截至2009年底,中國的城鎮化率已達到46.6%,而就在大量農村人口擁抱城市之際,由於戶籍制度造成的就業、福利歧視等原因,農民工無法與市民享受同等待遇,處於城市的底層。
“過年能多帶點錢回家,租間房子把老婆孩子接到身邊,將來兒子能考上大學,在城市過上好日子。”來自河南駐馬店平玉縣的建築工人劉華鋒在世博園對記者表達著他的心願。
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的上海世博會正提出了這樣一個嚴肅的問題:在城市化這一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中,農民,以及農民的孩子們,如何能享受城市化進程帶來的種種美好?
從瑞士館(網上瑞士館)阿爾卑斯山草場,到臺灣館(網上臺灣館)的鄉村景觀,從寧波滕頭館的宜居家園,到深圳大芬村的繪畫産業,世博園中處處洋溢著農村主題。而連續五場“城市和鄉村互動”的論壇,更表達了本屆世博會為“城鄉融合”求解的誠意。
在“經濟轉型和城鄉互動”世博主題論壇上,與會專家達成共識:要改善城鄉關係、縮小城鄉差距,就必須從公共服務均等化做起,建立和完善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改變對農村移民的態度和政策,使新移民順利融入城市生活,獲取平等尊嚴和權利,共用社會發展成果,並在這一過程中提升自身綜合素質。
“上海世博會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機遇,以探求城鄉一體化的新思路,尋找城市建設的借鑒。”上海市松江區委書記盛亞飛説,地處市郊的松江過去曾有28萬農民,目前在第一線從事生産的農民已不到5000人。
走得太遠,不要忘記為什麼出發。早在2000年前,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就告訴我們:“人們為了活著而聚到城市,為了生活得更好而留居於城市”——這是城市的本源。上海世博會回歸了城市本意,也探求著城市未來。
“看了世博會才知道,原來城市裏的生活可以這麼美好,人與人之間可以這麼和睦,”劉華鋒有些迷惘地説,“但這樣的生活狀態距離我們太遙遠了,也許永遠只是一種理想。”
或許不必那麼悲觀。人們注意到,為未來五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謀篇定局的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已將“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作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並提出“統籌城鄉發展”。有些人士認為,取消戶籍制度,打破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在中國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還在世博會舉辦期間,上海就已公佈了一系列後續規劃:社保方面,在已有百萬被徵地農民參加“小城鎮綜合保險”的基礎上,“鎮保”將進一步向被徵地農民聚焦;教育方面,上海正在郊區集中建設大型居住社區的公建配套學校,推動優質基礎教育資源向郊區轉移,而所有在滬農民工同住子女均已免費接受義務教育……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揚説,中國縮小城鄉差距出現了轉捩點,資本開始在城鄉之間雙向流動。
再過10天,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的上海世博會即將落下帷幕。那些歷經半年風吹日曬的42個孩子的表情將印記在世博會的歷史上,提醒著我們,城市緣何而生。